劉驚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夏代稱“歲”、商朝稱“祀”、周朝才稱“年”,而春節的固定日期則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固定下來。
不過春節的名稱日期雖然有差別,但習俗卻大抵相同,據說除夕這一天是民間諸神上天述職的日子,忙活了一年的神仙們總得有個時間去天庭打小報告,所以民間百姓都會在這天一大早開始除祟——把房間內外收拾乾淨,供奉神位的香枝燈燭也得換新,然後再貼上新對聯,為的就是在神仙迴天時能有個好印象。
當然華夏境內地域廣闊,各地民俗自然也有差別,像江南潮汕等地就會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天送神上天,並備上好酒好肉,目的其實都一樣,招待好神仙、甚至將其灌醉,免得上天后亂說話。
神仙們回到天庭,各自作完了報告也不能草草就走了,怎麼都得聚宴慶祝一番,這樣一直喝到新年才會繼續上班,那麼在除夕這天,民間實際上是沒有神仙護佑的。
沒了神仙護佑,各路妖魔鬼怪就開始忙活了,其中尤其以“魑魅魍魎”最為兇殘,只要看到哪戶人家燭火熄滅了,便會摸黑過去襲人,於是人們只能徹夜點燃燈燭,並圍坐在一起照看,守住這盞可以保命的歲末燭火,所以被稱為“守歲火”,後人謂之“守歲”,長明燈的習俗也由此而來。
這裡說點題外話,作者關於“守歲”的傳說有些通俗的見解,古籍中“魑魅魍魎”也有記載不是四種惡鬼,而是兩種精怪,“魑魅”是一種成精的糞金龜屎殼郎;“魍魎”是成精的蜘蛛,我國古時絕大多數精怪的原型最初都起源於生活,那麼除夕這天出來害人的,會不會就只是些毒蟲惡豸?除夕這天燃放爆竹是先秦時便有的習俗,到了晚間本該蟄伏的毒蟲受到爆竹噼啪聲驚嚇,慌亂中逃竄進漆黑的屋內蜇人並不奇怪,而這時候保持燈燭明亮就可以起到驅蟲的作用,所以說守歲的傳統會不會與此也有關係?
以上純屬作者的猜想,與本文無關,只說葬制中後來也把長明燈納進了體系之內,這依舊是視死如生的體現,不過古墓中的長明燈還多了一個用處,喚作“長安盞”,寓意墓主人陵寢與屍身安寧的命燈,只要長安盞不滅,墓主人的屍身便可延續千秋萬代,所以古人也絞盡腦汁想把長安盞做的持久些,甚至為此不惜勞神傷財,尋找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美人魚”,為的就是用美人魚珍貴的魚油,做出萬年不滅的燈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