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2/3頁)
霍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面上顯露著壓人的威勢,其實內心隱藏著一腔悲痛,一部書能寫出一個典型人物已不容易,何況全書在藝術上可以稱得上&ot;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ot;。我讀《穆斯林的葬禮》,實為多年來難得的藝術享受。
當然,從美學的完美之境這一高度來考察,全書也非無不足之處。我相信作者的才華與意志是能夠承受這種過苛的要求的。王國維有&ot;隔&ot;與&ot;不隔&ot;之說。梁君璧之風雲叱吒,韓子奇之愁腸百結,都襯託新月,淨化主題,至新月之死,大有&ot;風雨如晦,雞鳴不已&ot;之勢,她盼望著天明,她在天明時死去,這是人世間多麼大的悲痛呀!這些都絲絲入扣,不隔;但韓子奇在倫敦,楚雁潮突然而來的愛情,由於鋪墊不夠,過分突兀,從而不能出神入化,精韌至微,則隔矣。當然從全域性之矯捷,大可不計片斷之平弱,但有一點是否值得推敲?作者精心籌劃,獨樹一幟,以今昔對比結構全書,有如兩條河流相溶相會,相彰相襯,其妙無窮。但是不是創作了結構,又受到結構之侷限呢?
前面說到完美,完美當然是美學的很高的準則。我考慮這一問題,是從羅馬聖彼得教堂開始的。當我走到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母愛》跟前時,那種整體的完美一下鎮住了我。在文學上,我崇拜《戰爭與和平》,但是在託爾斯泰筆下,我以為體現了藝術完美的是《安娜?卡列尼娜》;我崇拜《悲慘世界》,但是在雨果筆下,我以為體現了藝術完美的是《巴黎聖母院》。《穆斯林的葬禮》從悲劇美這一角度來看是達到一定完美的程度,讀完所以令人不釋於懷,就因為它具有悲劇美的感化力。作者在後記中講到:&ot;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僅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靈魂。&ot;還說:&ot;至今弄不清我運用了什麼技巧,也弄不清楚這本書按時下很流行的說法歸屬什麼流派。&ot;作為一個既欣賞西方古典文學、又欣賞西方現代文學的人,我認為是現實主義的同時是浪漫主義的,當然,不是停滯於古典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而是邁步於今天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它顯得更鮮活、更有靈性,因而也更動人。在悲劇張庭這一點上,它屬於莎士比亞,在探索人心這一點上,它接近茨威格,但是,它比茨威格有氣勢,因此它是不平凡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