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王家的一公兩伯 (第1/5頁)
宅系阿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成化四年,三月
草原上迎來了新的“王者”,大明輔政大臣,靖國公,左軍大都督、定國大將軍帶著三千隨侍營的重甲騎兵,以及五萬嶺南衛,于歸化城(呼和浩特)召集所有草原部族前來覲見。
福餘衛、泰寧衛不敢怠慢,剛收到訊息,就派來了使者到歸化城覲見。
現在草原韃靼、瓦剌、乃至朵顏衛都被大明滅族了,剩下的蒙元血脈,也就只有福餘衛、泰寧衛兩支了。
“咚咚咚!”
福餘泰寧聯袂而來的使者,還未入歸化城求見王宇的時候,就看到了一副他們此生難忘的畫面。
這就是真正的重騎兵嗎?
三千明軍重騎一人三馬,紅色旌旗漫卷,全副披甲覆面,手持馬槊的騎士,從綠色的草原山坡上,化身一道黑色鋼鐵鐵流,鋪天蓋地的直奔歸化城而來。
那明軍騎士身下的馬匹,也不是一般常見的肩高12米的蒙古馬,明軍的馬肩高16米,有的幾乎和人齊平,體型更是比北方常見的蒙古馬整整大了一圈,很像是西域那邊的馬。
明軍馬匹更是全身覆著馬鎧,明軍重騎踩過的草地,更是被犁得泥土都翻了出來,見不到一處綠色,遠比輕騎兵的步伐重。
泰寧衛和福餘衛的百餘人的使者團,看著與他們擦身而過,奔湧入歸化城的明軍重騎,更是驚的目瞪口呆,心中惶恐。
以往草原人所謂的重騎,就是半身甲(鐵甲皮甲均可),然後騎上相對矮小耐力好的蒙古馬,有一根長杆兵器,就號稱“重騎兵”。
大明的重騎兵還講究一些,全身甲(鐵甲),然後加上蒙古馬,統一持馬槊的叫“重騎兵”。
但現在王宇重組的這支隨侍營重騎,完全就是按“鐵浮圖”那種真正重騎的配置來。
要知道當初天策上將李世民手裡有一支五千黑甲重騎,洛陽一戰打潰了王世充的二十萬烏合之眾。
大金更是靠著數百鐵浮圖衝陣,直接不斷打潰大宋萬人的步卒陣列,雖然人數少於大宋,但大金還是靠重騎鐵浮屠取得接連不斷的大勝。
之所以,王宇才整編出三千連全副披掛重甲騎兵,倒不是他不想多弄點,而是有困難啊!
不是人不夠,怎麼著大明少說也有十萬騎兵,選出能負全副重甲的人,至少也有三萬多。
也不是沒馬鎧和盔甲,單單是嶺南佛山一年的生鐵產量有兩千萬斤,水錘鍛打板甲的工藝修改一下,打造一體化成型的馬鎧部件,也不成問題。
真正有問題的是馬,大明用的大多數馬,都是是相對矮小、耐力好,適合在溫帶生活的蒙古馬。
換成重甲騎兵的話,對馬的負重要求可就高了,不僅要能負重,還要負重之後能提速衝刺。
騎士本身的體重+重甲+馬鎧,一下子飆到了至少280斤了,肩高12米,體重大約在300~400公斤的蒙古馬,壓根馱不動這個重量,更遑論衝刺了。
只有寒溫帶的冷血馬,這種肩高超過16米體重800~900公斤高大的品種,才支撐得了這個重量,同時能保持一定的衝刺速度。
當然了,大蠅的夏爾馬負重是最牛批的負重馬,肩高18體重過1噸,只是這種馬是走馬的品種,它跑不起來。
重騎兵是要求有一定衝刺速度,然後靠速度加持的武器傷敵,所以夏爾馬神奇是神奇,卻不適合重騎兵用。
但王宇有機會還是想從紅毛那裡搞幾匹夏爾馬來和中原本土馬雜交,因為夏爾馬雖然做不了重騎,但可以用來犁地,用作馱馬運輸物資啊!
所以大明要有重騎兵,必須得有適合冷血馬馴養的寒溫帶草場,自宣德之後被大明遺忘的奴兒干都司,就成了王宇規劃的養冷血馬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