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第1/2頁)
吃吃湯圓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記得寶玉有一回在大觀園裡吟詩, 遇上兩頭小鹿被賈蘭追趕, 問賈蘭, 賈蘭卻說不讀書了便要騎射,顯然是李紈的要求,相比之下寶玉這個做叔叔的顯然要鬆懈倦怠的多。或許賈蘭讀書好卻一直沒有去科考便是因為上頭有個寶玉叔叔, 他考中了賈政便有由頭責罵寶玉,也因著王夫人偏疼寶玉而遷怒賈珠,因此李紈採取了不聲張的策略。
至於李紈其人, 黛玉也無甚太多瞭解,只知道她是個萬事不管不問的少奶奶,平日裡也不常出來走動,掌家的是王夫人和鳳姐兒, 她只不過在房裡教養兒子,便是姐妹們花會,她在宴席上也要說一句「不問你們的廢與興」,便是這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主。
說起來王夫人的兩個兒媳婦都是如此,都是聰明卻冷漠的性子,只知道掃自己門前雪,遇上大事卻只會各自飛。
不過黛玉一直以來還有個小小的疑問,她曾經讀過巧姐和李紈的判詞,李紈的判詞寫的是「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需要陰鷙積兒孫」,這話就說的極其不客氣了,明晃晃說李紈為了「老來不貧」做了什麼傷陰鷙的事情,可能有什麼傷陰鷙的事情呢?對賈家見死不救算是上陰鷙麼?她一個婦道人家又是寡婦,便是見死不救也只是因她自身難保,可以在道義上說她沒做好,可卻算不上傷天害理吧?
而對比巧姐的判詞「留餘慶,留餘慶,巧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的陰功」,這說的是鳳姐救濟了劉姥姥積了德,要知道鳳姐從前是什麼人啊?包攬訴訟、放印子錢、害死尤二姐、坑死賈瑞(自找的),這些在寫書人手裡都沒有寫成「傷陰鷙」,反而讚揚了她「積的陰功」、「留餘慶」,那麼李紈是不是所作所為為鳳姐的那些行徑更過分呢?
只不過黛玉沒有下面的章回,是無論如何也想不通李紈到底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至於結局就更是讓人疑惑重重:
既然寫李紈的兒子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李紈自己戴珠冠,披鳳襖,為何還要進薄命司?
要知道在世人的眼裡,能夠金榜題名,做母親的能因為孩子讀書中舉而鳳冠霞帔,基本就是極其圓滿的大結局了,進士三甲全算上一年全國也就三百人。
不信你去問世間望子成龍的母親,兒子考中了全國前三百人中,又到能「懸金印」的官職,做母親的是不是就算死了也覺得甘心?
你問世間一心只想兒子出息的母親,拿命來換孩兒高中和做官,可會覺得這是虧本的買賣?
雖然判詞裡唱「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可人生在世,哪個不是韶華易逝?時間的流逝對於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要說人生繁花錦簇不過幻夢一場就算是壞結局,那誰不想得這結局呢?畢竟誰活著不是個死呢?
所謂「到頭誰似一盆蘭,枉與他人作笑談。」更是不知從何而起。李紈自從賈珠去世後就遣散侍妾,一心一意為賈珠守貞,撫養遺腹子,這放在歷朝歷代都是被表彰被嘉獎的行為,有些地方還能以此向官方申請立個牌坊,地方官都把這種事情當作政績來講。
何況賈蘭天資聰穎又刻苦,高中進士不在話下,守貞一生,兒子高中,便是此時死了又算是什麼笑談呢?便是圍觀的人群也只會替她惋惜。
更何況原書作者憐憫女子,筆下的人物從無簡單的好壞善惡,也從不帶著自己的看法寫文,而是像一面鏡子,懷有悲天憫人之心將每個人寫出來。便是奸邪也都有其可取之處:譬如寶釵之關心母親,譬如薛蟠之哄樂妹妹,便是作者讚許之人也不遮掩其缺點:譬如黛玉之笑話劉姥姥,譬如尤二姐之曾與賈珍父子調笑過,譬如晴雯也打罵小丫鬟。凡此種種都只一一記錄下來,很少表露自己的評價。
那為何對李紈破例了呢?按照原作者的行文風格,他應當喟嘆,應當惋惜,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