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第1/2頁)
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世紀末位於伊斯坦堡老城中心親兵街的君士坦丁紀念柱,這個羅馬紀念柱又名被燒之柱,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修建於330年,用來紀念拜占庭改名新羅馬 君士坦丁堡橫跨歐亞兩洲,可謂舉世無雙的世界名城。根據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iddot;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記載,君士坦丁時代擴建後的君士坦丁堡仿照羅馬的格局和風格,皇室宮殿、貴族宅邸、教堂、劇院、競技場、浴池、廊柱鱗次櫛比,高架水渠將淡水從30公里外的色雷斯平原引入城中,城區面積超過拜占庭舊城數十倍。
君士坦丁堡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的皇宮坐落於城內山丘之上,南臨馬爾馬拉海,包括拉馬尼奧爾宮、達夫納宮和沙爾克宮,由拱廊連線,皇家花園點綴於宮殿之間。毗鄰皇宮的君士坦丁堡大競技場也稱賽馬場,始建於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時代,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期間仿照羅馬大競技場予以擴建,作為舉行競技和集會慶典的場所,據稱可以容納觀眾10萬人。君士坦丁一世曾經下令將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的普拉提亞三腳祭壇(也稱蛇柱)移入大競技場的中央,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 i)則將古埃及法老圖特摩思三世建造的花崗巖方尖碑從埃及南部盧克索的卡爾納克神廟移入大競技場的賽道內側。聖索菲亞教堂作為君士坦丁堡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期間,最初系供奉古希臘智慧之神索菲亞,查士丁尼一世(jtian i,527‐565年在位)即位後於532‐537年改建為基督教堂,平面採用希臘式的十字形結構,佔地面積約8 000平方米,中廳圓頂直徑33米,高55米,規模宏大,結構極其複雜,內飾精美的馬賽克鑲嵌壁畫,堪稱拜占庭建築藝術的典範,是拜占庭帝國歷代君主舉行加冕禮的所在,建築規模位居中世紀基督教堂之首,被譽為基督教世界令人嚮往的十大教堂之一。
聖索菲亞教堂
拜占庭帝國自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起,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歷經12個王朝,93個皇帝先後在位。以君士坦丁堡作為都城的拜占庭帝國也稱東羅馬帝國,中國古代史書稱之為大秦。君士坦丁一世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在帝國境內具有合法地位,325年主持召開尼西亞主教會議,制定基督教的官方法規,確認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學體系,臨終前接受洗禮,成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在以羅馬作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之後,拜占庭帝國延續羅馬帝國的歷史長達千年之久。其間,拜占庭帝國的疆域處于波動的狀態,而安納託利亞、色雷斯和希臘半島無疑構成帝國疆域的核心區域。查士丁尼一世當政期間是拜占庭帝國的黃金時代,拜占庭帝國的版圖幾乎囊括整個地中海世界。查士丁尼一世死後,拜占庭帝國的疆域逐漸縮小,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西部分別落入日耳曼人的分支東哥特王國、西哥特王國和汪達爾王國手中。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興起後,從拜占庭帝國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哈里發穆阿威葉、蘇萊曼和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倫曾經先後3次大舉出兵,圍攻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均無功而返。1054年,基督教會正式分裂,東部教會改稱希臘正教,即東正教,西部教會改稱羅馬公教,即天主教,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作為東正教牧首的駐地而成為基督教世界東部的宗教中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侵期間,來自西歐天主教世界的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進而在安納託利亞西北部和巴爾幹半島南部建立拉丁帝國,下轄帖撒羅尼迦王國、阿卡亞公國和雅典公國,僅尼西亞、伊庇魯斯和特拉布宗等個別地區處於拜占庭帝國殘餘勢力的管轄之下。1261年,拉丁帝國滅亡,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