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海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話說時間來到了咸豐九年二月十三日這天,只見載垣、端華、全慶以及陳孚恩等人齊聚一堂,氣氛嚴肅而凝重,彷彿正在召開一場至關重要的“科場案總結大會”。他們神情肅穆地向咸豐皇帝呈上了詳細的案情奏摺,並逐一羅列了科場案中涉及人員的罪名及相應的處理方案。
在這些被指控的人當中,尤以柏葰最為引人注目。載垣等人力主對柏葰處以“斬立決”的極刑,其態度之堅決,猶如認定柏葰乃是罪不可赦之人,非得立刻將其從世間抹去一般。他們言辭懇切地奏道:“啟稟皇上,此柏葰犯下如此重罪,實在是罪大惡極,若不嚴懲,難以平民憤吶!懇請皇上下旨,速速將此人處決,以正國法!”
然而,當咸豐皇帝聽聞這科舉舞弊的真相之後,心中卻是百般糾結。一方面,他深知此案影響惡劣,必須要予以重處;但另一方面,對於柏葰這位大臣,他內心深處仍存有一絲憐憫之情,原本有意對其網開一面,從輕發落便罷了。
就在此時,肅順挺身而出,毫不退縮地與咸豐皇帝當庭爭論起來。只見他手持刑律條文,宛如手握一把無堅不摧的尚方寶劍,義正詞嚴地說道:“皇上啊,您可要三思啊!科舉制度乃是我朝選拔賢才的重要途徑,關乎國家社稷的興衰榮辱。如今發生這般嚴重的舞弊之事,如果不能嚴懲不貸,又如何能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如何能震懾住那些心懷不軌的在位官員呢?這柏葰身為朝廷重臣,卻知法犯法,倘若不將其斬首示眾,恐怕日後此類事件將會層出不窮啊!”
咸豐皇帝內心深處的糾結和掙扎猶如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兩端分別繫著對柏葰的私情與維護科場公正的責任。他的思緒在這兩者之間來回拉扯,難以抉擇。
一方面,柏葰作為朝廷重臣,其地位和功績不可忽視,咸豐帝心中著實有想要保全他的念頭。然而另一方面,科場舞弊之事關乎國家選拔人才之根本,若不嚴加整頓,勢必會導致風氣敗壞,影響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經過長時間的痛苦思索,咸豐帝終於下定決心。只見他緊緊咬著牙關,用力跺了一下腳,彷彿要將所有的猶豫和不捨都踩在腳下。他暗暗思忖道:“罷了罷了,為了科場的清正廉明,即便再心痛,我也只能捨棄個人情感了!”
隨著一道聖旨降下,“即行處斬”四個字如同重錘一般砸在了眾人的心間。就這樣,柏葰成為了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因科場舞弊而被處以極刑的最高階別官員。與此同時,同案犯浦安、李鶴齡、羅鴻繹等人自然也難逃法網,紛紛跟隨柏葰一同踏上了黃泉之路。
這起案件的查處力度之大,猶如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涉案人員多達九十餘人,均受到了各種各樣嚴厲的懲罰。其中,五人被斬首示眾,三人被流放邊疆充軍;七位大員子弟由於參與傳遞條子等作弊行為,被髮配至遙遠的新疆,去體驗那別樣的“旅行”生活;十六人遭到降職呼叫,三十八人被罰俸祿整整一年。此外,還有十三名參加會試的學子,有的被罰停止參加會試若干年,有的則直接被剝奪了舉人的身份。更令人唏噓的是,另有兩人竟在獄中不幸“病逝”,結束了他們短暫而充滿波折的人生。
這樁轟動一時的大案,真可謂是科舉史上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掃黑風暴”,它不僅震撼了朝野上下,更是讓世人看到了清朝政府整治科場舞弊的決心和魄力。
要說柏葰這位主考官,在本案裡那可是“罪大惡極”,兩大罪過傍身呢!
第一罪,失察,就像是看門的大爺睡著了,讓一堆不該進的人溜進了科舉的“大門”,中舉的都是些啥玩意兒啊!
第二罪,聽信了那浦安的“枕邊風”,把中卷給換了,讓羅鴻繹這小子“走後門”中了舉。你看,那些考官、試子的供詞,堆得跟山似的,證據確鑿,柏葰啊,你這次是“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