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狼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上,中、晚唐無疑是個存在感較低的年代。後人提起大唐,說得最多的還是李世民、秦叔寶、唐明皇等這些盛唐人物,對於安史之亂後大唐一百多年的苟延殘喘卻鮮有憶及。
翻閱《資治通鑑》會發現,在這個並不算短的年代,一樣有力挽狂瀾的名君賢相,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以及可歌可泣的鐵馬長戈。
只不過相比盛唐的壯麗輝煌,這裡更多的是奸臣閹宦的隻手遮天,是囂張跋扈的藩鎮割據,是經久不息的戰火離亂。
生在亂世是不幸的,但也只有亂世才能打破固化的利益階層,給那些身份卑微,卻又充滿鬥志的小人物以華麗轉身的機會。
自古英雄出亂世,勝者王侯敗者寇。倘若剝離勝負的結果不論,陳勝、吳廣與劉邦、朱元璋同樣值得稱許,因為他們都用自己的努力,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本文的主角,是個險些逆天改命的小人物。
此人名喚鄭注,本姓魚,山西臨汾翼城人,生年不詳。史載他又瘦又矮、相貌平常,卻非常善於觀察揣摩人心。其事蹟第一次見載《資治通鑑》,是在唐穆宗的長慶三年(823年)。
那時的他還是個窮困潦倒的遊方郎中,靠著不知從哪學來的一身醫術,雲遊四方混口飯吃。當他遊蕩到徐州(江蘇徐州),機緣巧遇了武寧軍(設在江蘇一帶的藩鎮)的一名牙將,這名牙將對他的醫術極為認可,將他推薦給了節度使李愬。
李愬是中、晚唐時期赫赫有名的戰將,曾率軍雪夜攻下蔡州(河南汝南),徹底掃平朝廷打了三年都沒滅掉的淮西軍,生擒叛藩吳元濟,堪稱英雄!
李愬打仗有兩大特點,一是知人善用,二是愛動腦子。他能啃下蔡州這塊別人啃不動的硬骨頭,除了謀略精當、指揮有方這些因素,由他勸降的幾名淮西將領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李愬識人很準。
識人很準的李愬吃了鄭注開的幾劑藥效果很好,加之經過幾番攀談,鄭注能說會道,便將其聘為牙推(節度使自行任用的低階官員,從八品,相當於私人秘書兼保健醫),由此開啟了鄭注的仕途之路,實現了從江湖遊醫到藩鎮幕僚的第一次轉身。
當了牙推的鄭注利用李愬信任,開始對軍府事務上下其手,引來監軍王守澄的極度不滿。
監軍由宦官擔任,是中、晚唐時的一個奇葩政策,緣自皇帝對掌握兵權將領的不信任。這些監軍官職不高,但權力通天,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報藩鎮情況。他們往往利用這層身份對節度使百般刁難,甚至直接插手軍政事務架空節度使。
李愬不是一般人,情商、智商都線上,對付一個宦官不在話下。因此王守澄雖然囂張,但對李愬卻很尊重,兩人關係不錯。
王守澄找到李愬,對李愬反映鄭注在徐州為非作歹,群眾意見很大,最好是將他轟走,以免引發將士不滿。
李愬笑笑說:“我也知道他的情況,但他確實是個人才,王將軍不如與他見個面,如果覺得他不行,咱們再趕他走也不遲。”
王守澄本不想見,但礙於李愬面子,只好勉強接見了鄭注,沒想到與鄭注客套幾句便被鄭注吸引。
鄭注精於醫道,必然是從此話題切入,而作為高階宦官的王守澄營養過剩,難免有些痼疾。這個痛點一旦找準,王守澄想不感興趣都難。
於是,他把鄭注請到客廳促膝長談,兩人邊說邊笑,就這樣一直聊到深夜,頗有些相見恨晚之意。
第二天,王守澄樂呵呵找到李愬,對李愬說:“鄭公此人,果然如您所說,真是個奇才啊!”
這下好了,藩鎮兩員大佬都認可鄭注,鄭注在軍鎮中的權勢更大,儼然成了第三號首長。
不久,李愬提拔鄭注當了巡官(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