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 (第1/2頁)
劉承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匡義是有理由破防的,對於趙普的歸來,經過這段時間的琢磨,他已經接受了,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劉皇帝最終對趙普的禮遇以及職權委任,依舊讓趙匡義發酸。
即便趙普當年擔任首相之時,職銜最高也只不過是尚書左僕射,如今直接委以尚書令,名副其實。另外還要加一個內閣大學士銜,以政事堂宰相掛內閣大學士頭銜,仍舊是劉皇帝當國以來第一例。
雖然自內閣成立以來,就一直是一個虛銜,並沒有真正起到制衡政事堂的效果,但其政治地位與待遇卻十分高,能掛此銜者,無不是公卿勳貴、柱國大臣,並且不是隨隨便便一個退居二線的大臣都有資格的。
何況,即便不掌握實權,不處理具體事務,那也是劉皇帝的顧問大臣,可以參贊任何軍機大事,對朝廷的影響也是實實在在的。
劉皇帝初設內閣之時,便有人研究過這個機構,《會典裡邊關於其職能的描述有些籠統,但很多人都看出來,這就是有效仿當初崇政學士的作用,是劉皇帝平衡朝局的一項舉措,只不過侍從在劉皇帝身邊人從一些資歷淺薄的年輕後生變成了一個個功成名就的勳貴大臣,而實權則被大大限制了。
而由於劉皇帝的長時間放權,內閣漸成虛職,到如今則完全淪為顧問的角色,並且,現狀是顧而不問。只是,有一點比較關鍵的是,職權之輕重,並非完全依照朝制規定而來,有的時候,看的是皇帝的意志,這比起那些死板的制度顯然更加重要,而越是權力金字塔尖處,越是如此。
畢竟,高處的位置太窄,皇帝的影響力與掌控力也就更強。拿首相來說,大漢從來就沒有設立首相一職,不論是《會典還是《總類等書卷條文之中,對官制的闡示中,都沒有關於首相職位權的定義。
而大漢首相的來源,只在劉皇帝的態度,以及朝廷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種共識。朝廷可以設七位、九位乃至更多宰臣,但誰能成為眾臣之首,享受最豐厚的相權,誰能和協同僚、輔弼皇帝調理陰陽,這一切都以劉皇帝的意志轉移而轉移。
內閣與政事堂之間的關係,也是類似,此前劉皇帝將事務權下放給太子與政事堂時,內閣就是虛設,但這兩年,隨著劉皇帝開始重新深入過問乃至干預朝政之時,內閣的權勢又有所增加,如今,除了趙匡胤、向訓、李洪威等幾名公卿元勳掛著大學士銜外,劉皇帝又新增補了四名內閣學士,協助他處置國務。
權力的平衡轉移趨勢,已然十分明顯,在這個當口,劉皇帝讓趙普兼內閣大學士的用意就容易揣測了,這是表明對趙普的信任,表示對趙普改革的堅定支援。
這樣的形勢,對趙匡義而言,自然就不樂觀。趙普可不是宋琪、李昉、王著、呂端那些人,趙匡義心中格外忌憚,根本沒有壓制的可能,甚至只能小心應付。
趙匡義這個宰相,與其他人不同,並沒有直接兼管的部司,曾經先後負責過刑部、工部,但都在這兩年的調整中被剝奪了。
因此,至少這兩年而言,趙匡義並沒有實際控制的部司,手中的權力並不牢靠,宋琪、李昉在任時,他什麼都能過問一下,甚至插手,但是趙普回來,那怕是什麼都管不了了。
趙匡義甚至可以想象到,今後的數年裡,他在趙普的“淫威”下瑟瑟發抖,才幹難用,壯志難伸,乃至被排擠出朝堂。
感受權力的流失,這才是趙匡義心態失衡的根本原因,憤懣、不甘,乃至惶恐,品嚐過權力的人,若是讓他放下,是極其痛苦的,甚至會成為生死大敵。趙匡義如此,趙普實則也是一樣。
另一方面,則是對晉王劉晞的任用了,這同樣是個難纏的角色。皇帝太子以下,趙匡義曾一度是朝廷的當權者中的二號人物,王著、李昉相繼罷相,趙普復相,他的位次不進反退,這是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