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滄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手的銀子成山成海!”
“那是您沒跟著去學堂——先生打起手板來,可是一點都不留情。”
宋媽媽雙手一拍,唸了一聲佛:“少爺小姐們金尊玉貴的身子,那些教書先生也下得了手?我老婆子是不知道,我要是在場,非啐他臉上不可!”
段綵衣斜了她一眼,笑道:“所以我祖父那一輩就定下規矩,子弟進家塾讀書,不許帶下人跟班,捱了打也不許找父母告狀。”
宋媽媽恍然:“怪道呢!咱家的子弟,個個成才!”
段綵衣想起幼年和兄長一處讀書的日子,又想起今日大哥來信求援,便又煩悶起來。
晉省商幫極重子弟的教育,即便女子也大都識文斷字,以便輔助父兄和未來的夫婿。她在孃家的時候就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嬌小姐,對自家的生意有很深的瞭解。
其實鹽鐵一般該是由朝廷專營的,但朝廷做這樣的事務畢竟不在行,便乾脆“官督民辦”。按大明的開中法,朝廷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販鹽的資格也就是鹽引,然後拿鹽引換取官鹽去賣。晟記商幫從內地運糧食到宣大、甘肅一帶,按照運糧數量向當地官府領取鹽引,再拿鹽引到兩淮鹽運使司管轄的鹽場守候支鹽,然後運到指定的州府銷售。由於是專享之利,故而收益及其豐厚。
段英奎在揚州的最大作用就是,不必每次都等邊關的鹽引送來,便可根據需要領支官鹽。如此一來,錢貨皆可快速流動起來,白花花的銀子才能更快地流入晟記的銀庫。
而現在他說在鹽引上出了問題,可以想象,若是處理不好必然傷筋動骨。
晟記商幫固然家大業大,可大也有大的難處啊。
宋媽媽見段綵衣不說話,又道:“若是按老家兒的規矩,咱們在這邊也該辦個學堂。”
段綵衣沒好氣:“鄧家人丁單薄,辦個學堂,也就鴻兒和汐兒倆學生。再說,他爹又不是沒給鴻兒請過先生,可來一個氣走一個。現在倒好,一聽是鄧家聘西賓,連個上門來打聽的都沒有!”
宋媽媽咕噥著:“要我說,還是姑老爺不上心。若用心訪一訪,還能連個教書先生都找不到?”
段綵衣“嗯?”了一聲,柳眉一豎。
宋媽媽忙住了口,又不輕不重地抽了自己嘴巴一下。偷眼見段綵衣臉色和緩下來,便道:“家事繁劇,您也該鬆快鬆快,莫要這麼總繃著。我聽說前些日子太伯廟春祭,新來個崑曲班子,唱得那叫一個好。春祭後那班子就在會館裡駐下了,日日都開演,我老婆子都想去瞧瞧了。”
段綵衣懶懶地點點頭:“那便去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