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第2/3頁)
陳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影響最大。1936年出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稱:&ldo;武漢分校規模之宏大不亞於黃埔本校,有男女學生及入伍生6000餘人,實為中國腹部武裝革命勢力之大本營&rdo;。在教學分類上同南寧分校一樣,是一所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在辦學時間上分為3個階段。
1926年10月,北伐軍光復武漢,國民革命的浪潮從珠江流域席捲到長江流域。為迎接革命大發展,滿足政治、軍事人才的需要,國民黨中央先決定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政治科。校址定在位於武昌文昌門、平湖門之間的兩湖書院舊址。兩湖書院為張之洞1890年創辦,舊址在原湖北醫院住院部,今武漢音樂學院、武昌實驗小學一帶。
建校之初全名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0月27日宣佈成立。確定將黃埔第5期政治科學生移往武昌就讀,同時面向全國招收新生。新錄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們先稱入伍生,後成為黃埔第6期的正式學生。未被錄取的考生,多數進入設在武昌南湖的總司令部學兵團,少數女生被介紹進入設在漢口的婦女運動訓練班。12月,黃埔本校第5期政治科學生抵達武昌,同時又決定將黃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當時武漢軍校本部駐兩湖書院,第5期政治科、第6期男生也住在這裡。第5期工兵科、炮兵科分駐大東門外華中師大舊址和平湖門外舊騎兵營,女生隊駐在與書院一牆之隔的兩湖中學。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3)
1927年1月,黃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學生陸續到武昌學習。武昌的軍校有了政治、炮兵、工兵3科。1月19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蔣介石兼任校長,張治中任教育長兼訓練部部長、學生總隊長,共產黨人惲代英任政治總教官,校務實際由代校長鄧演達代理。2月12日軍校正式開學,宋慶齡、孫科、吳玉章、董必武等出席開學典禮。宋慶齡的祝詞由中共湖北省委婦委書記袁溥之(後為吳晗夫人)&ldo;大聲轉述&rdo;,言簡而意賅,師生為之動容。此期間,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曾來武漢檢閱分校的學生。3月22日,鑑於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已遷至武漢,決定將分校正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取消軍校校長制,蔣介石遂離職,月底張治中也辭去教育長職務。改由以譚曙卿、鄧演達、惲代英3人組成校務委員會,管理校務。&ldo;四&iddot;一二&rdo;政變後,夏鬥寅叛變,由軍校學生組成獨立師討伐夏部。6月30日,撤銷建制,恢復正常學習。汪精衛策動&ldo;七&iddot;一五&rdo;政變後,武漢形勢驟變。7月18日,黃埔第5期學生被迫畢業離校,一部入葉挺、賀龍部,一部入張發奎部。接著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全部移駐南湖營房。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