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章 百鍊鋼不如繞指柔 (第1/4頁)
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常見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幾種:
帛書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微細居上。
道藏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微細生之徒。
河上公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王弼注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通行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道德經》以前說過的與這一章類似的章節還有:
第四十三章·以柔克剛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此章表達了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透最堅硬的東西,體現了柔弱蘊含的強大力量。
第三十六章·以柔克剛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3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章體現了事物矛盾雙方互相轉化,柔弱最終會勝過剛強的觀點。
關於《道德經》第七十六章的歷史註解有以下幾種:
朱元璋:能知柔弱柔脆而皆生,堅強枯槁而皆死,其知修救乎?若君及臣庶,君用此道天下治,臣用此道忠孝兩全,匡君不怠,庶人用此,家興焉。反此道者,豈不堅強枯槁?
啥意思呢?
朱元璋說:若能明白柔軟脆弱的事物往往充滿生機,而堅硬幹枯的事物往往走向死亡,這算是懂得修身自救之道了嗎?倘若君主以及臣子、百姓都能如此。君主運用這個道理,天下便能得到治理;臣子運用這個道理,就能做到忠孝兩全,始終不懈地輔佐君主;百姓運用這個道理,家庭就能興旺。違背這個道理的,難道不是走向堅硬幹枯(的衰敗境地)嗎?
先不說老朱理解的對不對,咱們先探討一個老朱的學歷。
朱元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學歷。從古代科舉體系來看,他也不是秀才、舉人、進士等。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極度貧苦的家庭,幼年時期,家中一貧如洗,為了生計,小小年紀便不得不去給地主放牛。放牛的日子忙碌又枯燥,微薄的收入僅能勉強維持生存,他也只能斷斷續續地接受了一年多的教育。
命運對他格外殘酷,災荒突如其來,父母在這場災難中雙雙離世,生活的重擊讓朱元璋的世界瞬間崩塌。走投無路之下,年僅15歲的他無奈入寺為僧。在寺廟的日子裡,他掃地、上香、劈柴、做飯,承擔著繁重的雜役。
除去外出流浪化緣的3年,朱元璋在寺內修行長達六七年。在這段時間裡,他開始接觸到少量的經典,雖然條件艱苦,但他求知若渴,只要有空閒,便會沉浸在經文的世界裡。從晦澀難懂的文字中,他逐漸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識字和閱讀基礎。
朱元璋在起義和統治過程中不斷學習。登基後,他展現出強烈的學習慾望,對《四書》《五經》等經典著作很感興趣,邀請學者為他講解經典,有類似“補習班”的學習模式。他還以“御筆”形式創作大量文章、詩歌,如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