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章 三界五行皆為道,九九歸一定乾坤 (第1/4頁)
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
第八十一章主要有帛書本和通行本兩個版本。具體如下:
帛書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通行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以下是部分註解:
河上公:善者以道修身,不彩文也。不善者,舌致患也。知道之士,守一元也。多見聞者,失要真也。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也。
王弼:實在質也。本在樸也。極在一也。無私自由,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這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也是老子對整部書的最後總結,也是老子在這部書最後的託付和期待。
看第一句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啥意思呢?就是說,你要是相信我我說的,也有可能我說的不太好,達不到你的滿意。有可能我說的好,你也許不信,也許你對我說的不感興趣。
第二句: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那和通行版本的(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什麼區別呢?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重點探討的是知識認知層面的問題。老子認為真正有智慧的人,對事物的理解深刻且透徹,並非追求知識的廣博繁雜;而那些只注重知識廣度、追求博學的人,往往難以深入探究事物本質,缺乏對知識深度的把握。
-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主要側重於道德和行為層面。意思是真正善良、有德行的人,會用實際行動展現善良,而非透過言語爭辯來證明;那些熱衷於爭辯的人,可能內心缺乏真正的善良,更多是為了個人私利或滿足自我表達欲,並非出於善良的本意。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倡導人們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對待他人和世事,不要執著於言語上的勝負,而要以善良的行為和內心的修養去影響他人,體現出一種以和為貴、注重內在品德修養的道德思維。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在學習、研究等知識探索領域具有指導意義,提醒人們在知識學習中要專注、深入,避免淺嘗輒止,要在某個專業領域深耕細作,才能成為真正的智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更多地在人際交往、社會生活等方面發揮作用,告誡人們在與人相處時,不要過於爭強好勝、巧言善辯,而要以善良和包容的態度對待他人,用實際行動傳遞善意,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對辯證思維的倡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內容,隱喻了事物的表象和本質往往存在差異,提醒人們不要被華麗的外表或言辭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辨別真假、美醜、善惡,體現出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
對無私奉獻的推崇:“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隱喻了無私奉獻、幫助他人的行為,最終會讓自己收穫更多,強調了一種超越個人私利的價值觀,鼓勵人們不自私、不貪婪,多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
對自然與社會理想狀態的思考:“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自然的法則“利而不害”隱喻一種和諧、有利萬物生長的理想自然狀態,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隱喻社會中統治者或有道德的人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倡導一種不與民爭利、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社會治理理念,希望社會能夠迴歸到一種和平、有序、互助的狀態。
第三句:
帛書版本(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
通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