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只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誰都能成功 (第1/3頁)
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章什麼意思呢?
說的是,不同的人對‘道’有不同的理解。
我認為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一部蘊含著深刻哲學思想的經典著作,其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其中的章節不僅是寫給學者看的,教導他們如何做才能對得起芸芸眾生,同時也為芸芸眾生提供了一種審視學者和理解人性的視角。
這一章,我們可以從新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即把它對應到人心境界的不同層次。
“太上,下知有之”,
這裡所指的至高無上的心,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它代表著一種超凡脫俗的內心境界。擁有這種境界的人,如同深邃的星空,高遠而寧靜,他們的存在彷彿是宇宙的一部分,自然而然,不刻意張揚。芸芸眾生僅僅知道他們的存在,卻不會被他們過多地干擾。這種至高無上的心,需要極高的修行和覺悟才能達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的喧囂中,確實很難做到如此境界。它是一種對自我的超越,對慾望的剋制,對世界的深刻洞察。只有當一個人能夠放下自我,融入到更宏大的存在中時,才有可能觸控到這種境界的邊緣。
說簡單了就是,你乾的那些事,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其次,親而譽之”,
這一層次可以類比為和藹可親的老人、醫生、老師或者村長等人物。他們在生活中以和善的態度對待他人,給予關愛和幫助。他們的笑容如同溫暖的陽光,驅散人們心中的陰霾;他們的話語如同清泉,滋潤著人們的心靈。百姓對他們充滿尊敬和讚譽,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人性的美好。這些人可能沒有至高無上的心那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但他們在平凡的生活中,以自己的善良和親和力,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榜樣。他們的存在讓人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讓人們相信善良和關愛依然存在於這個世界。
醫生,他們身著白衣,肩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在病房裡,他們耐心地詢問病情,細心地為患者治療。他們的和藹可親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當患者在病痛中掙扎時,醫生的一句安慰,一個微笑,都能給患者帶來無盡的力量。老師,他們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用耐心和愛心教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品德。他們的和藹可親讓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感受到溫暖和鼓勵,讓學生敢於追求知識,敢於探索未知。村長,他們是鄉村的守護者,是百姓的貼心人。他們關心村民的生活,為村民解決實際問題。他們的和藹可親讓村民感受到家的溫暖,讓鄉村充滿了和諧與生機。
老子也沒想到幾千年後的今日,社會竟然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曾經備受尊崇、救死扶傷的醫生們,如今卻有許多人為了追逐那無盡的利益而喪失了基本的醫德。他們不再將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而是把目光緊緊鎖定在了金錢之上。面對病人時,不是真心實意地去診斷和治療,而是想方設法從患者身上榨取更多的錢財。
“其次,畏之”,
擁有無私之心,處處為他人著想,把別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人,他們的高尚品質令人敬畏。他們如同夜空中的明月,照亮了他人前行的道路;他們如同大海中的燈塔,為迷失的船隻指引方向。這些人在面對利益衝突時,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他們的行為體現了一種超越自我的境界,一種對人性光輝的追求。他們的無私奉獻讓人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