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常見版本
主要有傳世版本和馬王堆帛書本,
傳世版本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啥意思呢?:天下萬物中,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勝過水,因為沒有什麼能改變它的柔弱。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所以聖人說:“承擔國家的屈辱,才是國家的君主;承擔國家的禍難,才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聽起來像是反話。
註解:“易”意為代替;“垢”指汙垢、恥辱;“不祥”指災難、禍害。
馬王堆帛書本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譯文: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克堅強的東西卻沒有誰能勝過它,因為它的柔弱沒有什麼能夠改變。柔能戰勝剛,弱能戰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卻沒有誰能做得到。所以聖人說:能夠承擔國家的屈辱,才可以說是國家的君主;能夠承擔國家的不祥,才可以說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聽起來像是反話。
註解:與傳世版本基本一致,“邦”在傳世本中多作“國”,在古代二者意思相近,都可指國家。
我記得《道德經》裡也有一章說的是水。
例如: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兩處所表達的意思卻是不同。那這一章怎麼理解呢?
第一句: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啥意思呢?
意思是:在這世間永珍之中,天下沒有比水更為柔弱的事物了。水,形態無形,隨物賦形,倒入杯中則成杯狀,注入瓶裡便為瓶樣,輕柔流淌,似乎毫無剛強之氣,甚至可以任人捧起、揮灑。
然而,令人驚歎的是,在攻克堅強之物的力量上,卻沒有什麼能夠勝過水。那堅硬的巨石,本是巍峨剛強的象徵,可在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衝擊下,也會被磨去稜角,被侵蝕出千奇百怪的形狀,甚至被水滴穿透,形成一個個獨特的孔洞。
水為何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究其根本,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改變它柔弱的本性從而讓它變得剛強。它從不以硬碰硬,而是憑藉著自身的韌性與持久,以柔的方式去應對一切。正是這種始終堅守的柔弱特性,賦予了水無盡的能量,使其在漫長的時間裡,實現了看似不可能的突破,成為了自然界中以柔克剛的典範 。
這句話深刻體現了老子所倡導的以柔克剛思想。水,在人們的認知裡,是最為柔弱的物質,它沒有固定形狀,總是溫順地流淌、匯聚。但水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水滴石穿就是最好的例證。
水還懂得順勢而為,不與阻礙它的事物正面抗衡。遇到巨石阻攔,它便輕巧地繞開,順著地勢蜿蜒前行,在這一過程中,它積蓄力量,尋找機會。正因如此,水在面對各種堅硬的事物時,總能以獨特的方式展現強大力量。這足以說明,柔弱並非軟弱無力,它往往比剛強更具韌性和永續性,能夠在悄無聲息中達成目標,實現自身價值 。
所以說我們做人就要像水一樣。不僅要懂得‘善於’。更要懂得避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