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今天是除夕之夜,祝我的讀者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財源廣進。。。。。。
《道德經》
第六十六章主要有通行本和馬王堆帛書本兩個版本。
具體如下:
通行本: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馬王堆帛書本: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之慾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
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以下是譯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在言辭上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走在人民前面,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後面。所以,聖人處在人民之上,人民卻不感到負擔沉重;處在人民之前,人民卻不感到受害。因此天下人民都樂意推戴他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這一章的意思是,老子以江海能匯聚百川,是因其處於低下位置為喻,說明領導者若想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援,就應該具備謙虛、無私的品質,不與民爭利,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其隱喻如下:
江海喻領導:江海處於低下之處,卻能匯聚百川,成為百川之王。隱喻領導者要像江海一樣,有寬廣的胸懷和謙虛的態度,善於包容和接納,才能贏得民心,獲得眾人的支援,從而成為眾人的領袖。
不爭而勝:“不爭”是本章的核心思想,隱喻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在政治、管理還是人際交往等方面,不刻意去爭奪名利、地位,而是以真誠、無私的態度去對待他人,為他人謀福利,反而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尊重,最終實現“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我也說說我的觀點和見解。
第一句:(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
(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
雖然這一句有所改動,但這兩句的大概意思差不多。怎麼理解呢?
首先說什麼是‘百穀’,為什麼不說是‘百川’呢?只聽說過山川河流,沒聽說過百穀河流。
“百穀”在古代主要說的是什麼意思?
穀類的總稱
古人常以“百”表示眾多,“百穀”即指各種穀物。如《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描繪了人們修理房屋,準備播種各種穀物的場景。《尚書·舜典》中“帝曰:棄,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也是說讓后稷負責播種各種穀物,以解決百姓的飢餓問題。
特指稻、黍、稷、粱、麥、苽等六種穀物
據《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鄭玄注引鄭眾曰:“六穀,稌、黍、稷、粱、麥、苽。”稌即稻,苽是菰米。這裡的“百穀”其實是以六種穀物為代表,涵蓋了當時人們主要的糧食作物種類。
百草
部分古籍中,“百穀”也可指代百草。如《老子》中的“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此處“百穀”可理解為百川匯聚之處,也有引申為百草生長之地的意思,以強調江海處於低下位置,卻能容納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