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先看看有關專業人士的解釋。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覆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我不是這麼認為的。
我所理解的意思是,
第一句( 視之不見,名曰夷)。
‘夷’的意思是平坦、平安:如“大道甚夷”,意思是大路很平坦,這裡的“夷”就表示地勢平坦開闊,也可引申為平安、平和。
剷平、消除:例如“夷為平地”這個詞,其中“夷”就是使動用法,把(某地)變成平地的意思。
看見了裝看不見,這樣的人是不修道的。要不是怕惹禍上身,要不就是無能無力。也是一種不負責的表現,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
第二句( 聽之不聞,名曰希)。“希”在古代有幾種意思:
稀疏
如“鼓瑟希,鏗爾”(《論語·先進》),這裡的“希”表示彈奏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也就是彈奏的節奏放慢了。
稀少、罕見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老子》),意思是瞭解我的人很少,取法我的人就更難得了。
觀望、仰慕
“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商君書·畫策》),表達了對千里馬的羨慕、仰望,希望自己的馬也能成為千里馬一樣的好馬。
迎合
在古代也有“希世”一詞,意思是迎合世俗,例如“希世而行,比周而友”(《莊子·讓王》)。
所以這句話不能從這個角度來解釋。
書面意思是,聽見了裝聽不見,這樣的人被稱為無情。
內涵的意思是,如果你只是默默傾聽卻一言不發,那麼可能會存在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種狀況,或許你根本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何事,所以才想要先聆聽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從而能夠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恰當合理的應對措施與處置方法。
第二種情形,則有可能是儘管你對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但卻並未採取任何實際行動。這很可能意味著這件事與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以至於讓你刻意迴避。
第三種情況,假如你心裡明白這件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且也有意願去解決處理它,然而最終卻由於某些原因而不敢付諸實踐,那就只能說明在權力的層級結構中,有人比你的職位更高、權勢更大,使得你不得不屈服於這種壓力之下,從而望而卻步。
第四種可能性,如果對於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你都瞭解得一清二楚,可不僅沒有著手去處理,甚至還阻止其他人插手干預,那麼幾乎可以斷定此事就是由你一手造成的。
最後一種最為惡劣的情形,當你清楚地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既沒有主動去加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