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春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瞻基則仍是一幅正經面孔:“絕不是拍馬屁,我是打心裡覺得您比唐太宗英明,功業也比他大。”
“哈哈哈哈……”笑過之後,朱棣心情明顯好了很多,笑著說:“你臭小子這兩天上哪鑽營去了,也不見進宮請安,又鬥蟲去了?”
朱瞻基嘻嘻一笑:“哪能總鬥蟲呢?這幾天真的是研究正經事,研究朝廷的事。”
“哦?研究出什麼了?”朱棣心情大好,饒有興趣的問。
“自然是漕河的事,如今當務之急不就是漕河嗎?孫兒研究怎麼能不動國庫的錢,也不誤江南百姓的農時,就把漕河修了,這樣國庫就有更多的錢投入到軍費裡了。”朱瞻基笑嘻嘻的說,他知道皇帝心心念唸的北征,所以說話也順著皇帝的意思來。
這話果真搔到朱棣的癢處,朱棣站起身:“還有這好事,說。”
朱瞻基來之前早已跟父親和于謙議好了,此時說來,十分順暢:“如果按照常理,修河必要大舉徵發徭役,眼前沒幾天就要過年了,開了春,江南百姓就要種地了,但開春之前漕河肯定是修不完的,百姓繼續服徭役就要務農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所以徵發徭役修漕河,單從賬面上算,就不合算。”
朱瞻基故意頓了一下。
朱棣聽得很認真,見孫子停下,趕緊催促:“你能慮到這一層,果然有長進,繼續說,朕聽著呢。”
“所以,孫子的意思是,修漕河不徵發揚州本地百姓的徭役,而是用逃荒到揚州的災民,讓災民到漕河上幹活,也不用給工錢,只需要給災民飯吃就可以了……”
“之前為了北征籌備軍糧,各地已經清點官倉存量,新糧大部分已經北運到京城,準備充作軍糧,但南京、南直隸,還有蘇州、揚州等地的官倉裡有大量陳米,這些舊年陳糧不能充作軍糧,但放給災民吃還是可以的,一半新米配一半陳糧……”
“災民們本就吃不上飯了,與其讓官府白白放賑,還不如災民到河工上幹活換飯吃,災民一人做工,領兩份糧米,朝廷既處理了陳糧,免得腐爛浪費了,又能以工抵賑,避免了徵發徭役,不用誤江南的農時,不耽誤漕河修復的速度,又不用防著災民沒飯吃作亂了,一舉三得。”
朱棣越聽越高興,越聽越喜歡,聽到最後,已經是喜上眉梢,他欣慰的看著朱瞻基,眼中放光,表情彷彿在說我果然沒看錯人,“真真是謀國之言,你跟朕說實話?這主意是你想的?”
朱瞻基笑嘻嘻的說:“不全是,是我父親帶著詹事府的屬官們一起研究的,不過研究的時候也叫上我了,父親還說,打算跟您請示一下,讓我去江南,歷練歷練。”最後去江南這句是朱瞻基自己想的,他其實是想去江南轉一轉散散心。
朱棣滿意的一笑,點頭稱讚:“要說務實理政,你父親自是沒的說,他辦事穩妥,又善於聽取各方的意見,處置事情也都以朝廷為先,這些朕還是信得過,只不過既然是你父親帶你們研究出來的,他自己怎麼不來?”
“這兩天您在氣頭上,他來了,怕……”朱瞻基欲言又止。
“他事怕他沒說完,朕就不耐煩是嗎?”朱棣替朱瞻基說了出來。
朱瞻基苦笑:“有些話孫兒不敢說。”
“朕此前發作他,確實也是怒其不爭,恨鐵不成鋼,你看他樣子……,哪有一點像朕?哎,不說了。”朱棣嘆了口氣。
朱瞻基見皇帝對父親流露出失望之色,心裡暗自著急,趕忙找補:“關於我爹不如您這事吧……孫兒多說一句,用東宮師傅們的話說,爺爺您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文武兼備,遍觀史書,哪有幾個能像您這樣武能縱馬定乾坤,文能治國安天下的?所以我爹不如您,其實也不丟人,翻遍史書,跟您相比的,除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就再也找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