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洞庭前往嶺南,船隻須在此地由長江水系的湘水,進入珠江水系的灕水。
兩者之間,有秦代所築的渠道相通。
秦始皇平滅六國之後,開始經略嶺南。
為運送南征的兵馬軍需,在越城嶺間開鑿渠道,溝通湘水與灕水,是為“秦鑿渠”。
灕水上游鄰近零陵的一段,當地稱為零水,故此渠又稱“零渠”。
零渠是世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更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盤山渠道。
建成之後直至清代,一直是嶺南與中原之間的交通要衝。
離開永州不過一日,便到零渠東端。
此渠雖是溝通南北的重要渠道,但有數段水位甚淺。
由荊襄前來的大型船艦,只怕難以通行。
此前李藥師常將陸澤生留在身邊,就是與他商討航運工事。
他們早已遣人在湘水進入零渠之處建設城廓,以便軍馬船艦暫駐。
這處城廓鄰近湘水、灕水源頭,李藥師名之曰“臨源”,此即今日的興安縣。
一到臨源,李藥師、陸澤生便巡視渠道。
零渠堪稱曠世的偉大建設,與都江堰、鄭國渠合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他們瞻仰先賢傑作,但見湘水中建有人字形的分水壩,東側為“大天平”,西側為“小天平”。
兩者間有“鏵嘴”,前銳後鈍,狀似犁鏵,故名。
鏵嘴將上游水流分為二支,七分經大天平流入北渠,再匯入湘水;三分經小天平流入南渠,再匯入灕水。
此即所謂“湘七漓三”。
“天平”的主要功能是調節水量,以松木為樁,取長條大石直插迭砌,層層相扣,狀似魚鱗,稱為“魚鱗石”。
其上又平鋪巨石,鑿穴灌鐵漿以錠固。
陸澤生一時歎為觀止,讚道:“此渠分水之巧妙,若有靈犀!”
李藥師拊掌讚道:“好個若有靈犀』!斯可稱靈渠』矣。”
“靈渠”之稱,於此伊始。
他二人又沿南渠前行,但見這段渠道遠較北渠為長,也較狹窄,在山谷之間盤旋蜿蜒。
陸澤生早已構思解決較大船艦通行之策,備有腹案。
這日視察之後回到臨源,便與李藥師徹夜研討,繪成草圖。
次日將圖示予所屬,命人在水淺處砌築“陡門”,用以抬高水位,以利船艦通行。
由此開始終唐之世,南渠共設陡門十八處,使得通行更加便捷。
後世繼續增設,總計三十餘處。
此乃後話。
且說??
嶺南自古即是“百越”之域,這裡族群雖眾,然都使用“戉”,因此中原概稱之為“越”。
“戉”是“鉞”的古字,意為長柄大斧。
《周禮大司馬注:“戉,所以為將威也。”
“鉞”在百越是普及的工具、武器,然在北人心中,卻長期象徵君主、大將的威權。
為免南來軍士見到“鉞”時受這象徵意義影響,李藥師請李大亮過來商議。
李大亮道:“夏商之際,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當時仍以鉞為武器。商周之際,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則已將鉞視為威儀。蓋因鉞之形制沉重,靈活不足,故不再用為武器。”
這兩段皆引自《史記,前者出於〈殷本紀〉,後者來自〈周本紀〉。
李大亮出身關隴世家,綽有文武才幹,他與李藥師一般深諳書史。
李藥師點頭道:“是的。然則百越,何以至今仍使用這形制沉重,靈活不足』的器物?”
李大亮道:“鉞者,大斧也。若以之為武器,多視執斧者的身形而定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