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至三品用金玉胯,共十三枚;四品用金胯,十一枚;五品用金胯,十枚;六至七品用銀胯,九枚;八至九品用鍮石胯,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銅鐵胯,不得超過七枚。
此時李藥師得授上柱國,已是正二品勳官,有資格使用十三胯的金玉帶。
然則此帶為于闐進獻的三條玉帶之一,于闐自古即是美玉產地,此帶又是皇室貢品,其精美自不是一般金玉蹀躞帶所能比擬。
出塵見到此帶時,這件寶物置於鑲金裝飾的木匣中。
單是那隻木匣,便已備極精巧。
匣內上層有盒,盒中分格,置有各式佩件;下層則是十三胯的金玉帶。
出塵拿起這條金玉帶,只見那十三枚玉胯,玉之粹者若含怡然,澤者若渙釋然。
中間七枚為方形,兩側各有三枚,呈如意祥雲形狀,此即“七方六刓”。
每枚玉胯均鑲有金,並以金固定於革帶上;又各附金環,以系掛佩件。
出塵成長於楊素府邸,對於蹀躞帶並不陌生。
然而如此精美的金玉帶,她也是第一回見到。
她再細審上層分格盒中的佩件。
唐初三品以上的職事官佩帶金裝刀、礪石;一品以上則有手巾、算袋、佩刀、礪石。
中唐之後五品以上武官又有“蹀躞七事”,包括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等七件。
礪石是磨刀石;針筒是細長的小筒,可貯紙卷。
“契苾真”及“噦厥”均是鮮卑語的音譯,前者是用於雕鑿的鍥子,後者則是用於解繩結的錐子,漢語稱為“觿”。
出塵先助夫婿將此帶系在腰上,隨後再系佩件。
他夫妻雖沒有使用過十三胯的蹀躞帶,以往畢竟也曾見過。
然這盒中的佩件,卻與以往所見大不相同,件件精美可愛,顯然裝飾之意遠甚於實用。
何況並不只有十三件,該當如何系掛?倒是頗費思量。
但見其中有二件金線繡制的精美錦囊,兩人知道應佩於方胯兩端的第一枚刓胯上。
此外,那大小一對金鞘佩刀應佩於兩側刓胯上,便於順手取用。
其餘,比如二隻火鑑、大小二鍥、大小二觿,似乎都不宜同時佩戴。
正思量間,外間卻報秦王暨王妃駕到。
李藥師一時不及解下佩了一半的腰帶,趕緊偕出塵一同迎出。
李藥師回到長安之後,這是他與李世民第一次私下相見。
原來李世民砥定河洛,皇帝詔諭秦王功大,前代官銜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
及至十月,又命秦王開天策府,延攬文武掾屬。
至於讓李世民“居於洛陽,自陝已東,悉宜主之。
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云云,竟不再提。
於是李世民援引文武掾屬入天策府,李客師也在其中。
只是現在李藥師已有正二品的上柱國身分,卻不再適合進入天策府,任職掾屬了。
李淵這步棋,下得可真精準!
當然李世民也不會任由父皇擺佈,他以海內浸平為端由,開文學館。
他所居住的承幹殿位於太極宮西側,此時便在宮城西方建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
以杜如晦、房玄齡居首,另有于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等,共十八人,也就是後世著名的“秦府十八學士”。
又命大畫家閻立本繪製十八學士影象,褚亮題贊,此即〈十八學士寫真圖〉。
這天李世民終於得空,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