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淵指定偵訊此案的兩位重臣之一,另一位是裴寂。
蕭瑀性格孤傲,行事高亢,幾乎和所有同僚都有齟齬,此時竟也為劉文靜申辯。
然而裴寂卻說劉文靜“多權詭而性猜險”,又說“今若赦之,必貽後患”。
直等到李淵決定將劉文靜兄弟問斬,他才領兵離開長安。
劉文靜臨刑撫膺長嘆:“高鳥盡,良弓藏,古人之言,誠不我欺!”
李淵登基之後,因李世民、裴寂、劉文靜三人元謀立功,敕令特恕二死,也就是可以特赦兩次死刑。
然這次劉文靜事件,莫說特赦,連情節都是冤枉。
因此後世頗有史家認為,殺劉文靜是初唐最嚴重的“失刑”。
至於李世民,自從唐軍進入長安,李淵實質掌控政權之後,他就非常清楚,在自己和兄長李建成之間,他必須爭的不只是成敗,更是生死。
因此他一直默默延攬天下人才,穩穩培植自己勢力。
如今劉文靜受誅,讓李世民失去中央政府之內最為有力的翼助,對他形成莫大的打擊。
何況李淵不聽李綱、蕭瑀的進言,卻採納裴寂的建議,實際是在兩個兒子相爭之間,做出相當嚴厲的表態。
這,對李世民則是更大的衝擊。
他,要如何反擊呢?
李藥師審時度勢,尋思及此,不免想到袁天綱那句“你深得秦王倚重,最知殿下心思。
此事如果連你也不清楚,他人又如何知曉?”
此乃話中有話。
話題原本是,李淵派兵增援,為何是裴寂而不是李世民?這問的是李淵的心思,可袁天綱答的卻是李世民的心思。
難道??難道竟是皇帝無法調動這位強勢的二皇子?
如果從這方向尋思,就可以理解,為何裴寂六月接到任命,卻遲遲沒有動身。
直到李淵決定誅殺劉文靜,他才提兵東出,遲至八月,方才抵達介休城外。
若再細品裴寂當時的進言:
“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醜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
難道??難道這“後患”,指的竟是李世民?
為翦除秦王羽翼,所以誅殺“才略冠時”的劉文靜?
甚至將李藥師調離長春宮,也含有這層考慮?
若朝這方向想去,也就可以明瞭,河汾情勢如此嚴峻,朝廷前後三次增援,何以卻都沒有見到秦王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