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拿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個關鍵,今天參與節目的人足足有8個,每兩個人至少要去鏡子前站上一站,這意味著每兩個人都會產生一段分量。
這也意味著,由馮廣健主動製造分量的負擔減小很多。
雖然沒把話說出來,但即便想一想,腳步也輕快很多。
這次是因為題材原因,所以分量不必一個人承擔,下次呢?
馮廣健不能每次操心全部的節目內容。
反過來說,一個人也會限制綜藝題材的施展和發揮。
看來,招募新的成員勢在必行,《挑戰》不能只靠馮廣健和艾麗熱娜兩個嘉賓。
他按照上來的路線,一層層往下走,途中遇到了幾個同學,當然是圍繞著主題聊天,判斷情侶,邀請測試、拒絕,佯怒,等等一系列操作。
最重要的,他要在和學生的互動中,找到這個人的特點特質,或者他的故事,然後向觀眾們展示。
可能有人會疑惑,如何找到並放大一個人的特質?
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找他處於“失去”狀態的時候。
很簡單的例子,帶著小朋友去逛超市,去之前已經說好了,今天只能買一樣東西。
可到了超市之後,各種色彩斑駁的商品撲面而來,極為誘人,於是小朋友這也想要,那也想要,把出門前的約定完全拋到腦後。
當父母的教育的孩子,當然要有原則,說買一樣,就只能買一樣。
孩子看著滿滿的各式美麗商品,再對比他手中小小的一樣東西,就會想,自己要那麼多,可手裡只有這一個。
一旦當需要的比擁有的多,或者反過來,擁有的必須要的少時,就處於稀缺狀態,或者說,失去狀態。
在這種稀缺與失去的狀態下,孩子會表現出何種狀態,就代表他是何種人。
有的孩子會往地上一趟,撒潑打滾,不給買就不回家了,這是一種特質。
有的孩子會抽抽搭搭,哭哭啼啼,不買就不買,但今天眼淚我不打算停了,這是另一種特質。
有的孩子則特別敞亮,特別講道理,說了只能買一樣?哦,那就買一樣好了,別的下次再買。這是家長最喜歡的特質。
不只小孩,大人面對稀缺和失去,表現也是各種各樣。而綜藝,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用這樣的稀缺或失去來考驗嘉賓,並將考驗的過程和最終的結果呈現給觀眾。
觀眾也最愛看這種。
事實上,包括電影、電視劇在內的藝術作品,和綜藝一樣,也是在用稀缺和失去考驗主角,並讓觀眾看到。
因此,有悲觀者聲稱,觀看電影等作品,就是在看別人受苦,這是一種罪惡的情趣。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其他人稀缺、失去?喜歡看別人受苦受難?
從自然選擇的角度,有人給出過一種解釋,生物想要生存下去,就要避免稀缺和失去。觀察模仿是學習的最好方式,而觀察別人處於稀缺和失去的狀態,也是在教育我們,如何避免稀缺和失去。
電影、電視劇、綜藝,其實是一種深度的、不自覺的學習。
我們常常能聽到,有人看電視電影多了,總會幻想生活在其中,幻想自己能夠改變主人公的稀缺狀態。
而這種幻想改變的狀態,就是最深刻的代入感,就是入迷的表現。
當然,這些大道理對於現在的馮廣健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和嘉賓互動時,抓住對方的“稀缺和失去”的時刻,並且挖掘下去。
挖的淺薄,就是搞笑綜藝,挖得深入,就是《藝術人生》,挖到別人祖墳上,就是趙本山經典小品《捐助》。
和學生們的聊天總是愉快的,而他們的“稀缺”時刻,也不像步入社會的人似的那麼深刻。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