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颯咧嘴一笑,毫不意外的說道:“這有啥的,我上高中的時候都還以為青銅器原本就是青色的呢。”
“直到上了大學,我才知道青銅器原來鑄造出來的時候是金燦燦的,是因為歲月的侵蝕,才漸漸鏽蝕變色的。”
“說起來,越王勾踐劍就沒有鏽蝕,出土的時候都還是金燦燦的,被譽為千年不鏽的神劍。”
“去年我還專門去博物館看過呢,真的超級漂亮,怪不得青銅在古代被稱為是美金、吉金!”
陳翰點點頭:“越王勾踐劍確實美,我也去看過,不愧是國寶!”
就是可惜,他們這次是沒這個福分,能發現什麼千年不鏽的青銅器了。
除了大概一百多枚的五銖錢之外,陪葬的青銅器裡有洗、鏡和車馬器,但是全部都已經鏽跡斑斑,呈現出銅綠色了。
陳翰小心翼翼的從墓館的正北方處,拿起了一個圓形的青銅器,頗為感嘆的說道:
“漢代以前的文獻多稱青銅為“金”,稱精純而美好的青銅為吉金。”
“這些珍貴的青銅鑄造出來的器物發出金色的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
“可以想象得出,這些青銅器在剛做好時,得有多麼漂亮。”
“當時這些青銅器,應該是和現在的銅一樣,散發著金光燦燦的金黃色或者玫瑰金色,豔麗無比。”
“可惜啊,再美麗的青銅器,也抵擋不過歲月的腐蝕。”
陳翰手上捧著的,便是一個青銅鏡子,漢朝人普遍有在下葬的時候,隨葬鏡子的習慣。
而且鏡子通常都要擺放在墓主人頭向著的那一面。
所以通常透過墓室中鏡子放置的位置,就能判斷出墓主人的首尾位置。
比如這座墓,鏡子是放在墓室的北端,那就說明墓主人的朝向應該是頭朝北,腳朝南。
這樣開棺的時候,就大概能知道墓主人的“姿勢”了,方便考古工作者操作。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墓,墓主人都能儲存完好的,有些儲存堪憂的,甚至可能只能剩下幾個牙齒,或者只剩下一些粉末了。
這時候靠銅鏡的位置來定位墓主人的朝向就很重要了。
免得把墓主人頭尾搞反了,影響對棺內情況的判斷。
一邊為這青銅鏡不復剛鑄造時之美而感嘆,陳翰一邊細細打量著這個青銅鏡。
雖然它已經“綠”了,但是生鏽不會掩蓋其精美。
這枚鏡子整體呈現一個正圓形,大約直徑在10厘米左右。
在鏡子的北面,有一堆雕刻出來的花紋,大多是青銅器常見的連弧紋。
而在花紋中間的主紋,則是一圈銘文。
陳翰湊近細細辨認了一番。
系統賦予他的考古專業知識發揮起了作用。
他輕易的就辨別出了這圈銘文乃是篆體。
十二個經過歲月侵蝕,依舊深刻在鏡背的篆書,從陳翰的口中輕聲念出。
“內清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