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翰同學對吧?”
“你的這個猜測,邏輯鏈條完整,推斷相當合理。”
“如果能補齊一些詳細的論證,那都可以寫一篇很有內容的論文出來了。”
鄭獻教授十分和藹的看著陳翰,可惜的說道:“沒來我們考古文博院讀博,可惜了!”
陳翰能憑藉羋加編鐘上的這點銘文,就完整推理出這樣一條曾與楚之間的世代聯姻線。
甚至還完善了曾國的滅亡之因。
雖然說都只是猜測和推斷。
但是能夠憑藉這點資訊量,就做出這樣完整的猜測和推斷,也已經很了不得了。
哪怕鄭獻教授自己,也需要再三思考,細細琢磨,可能才能整理清楚這些銘文資訊、歷史記載之間的關聯性。
僅從學生角度來說,陳翰無疑是非常出色的。
這樣一個博士生,如果是在北大考古文博院,那以後博士畢業了,那是真的能夠“母校以你為榮”的。
錯過這樣一個優秀學生,真的很可惜。
還好陳翰本科階段是在北大讀的,而且讀博機構又在社科院。
社科院不算是學校,只能說是一個學術機構。
所以以後北大依舊可以標榜是陳翰的母校。
這算是唯一能讓鄭獻教授欣慰的事情了。
那位教過陳翰一學年夏商周考古的中年教授,看向陳翰的眼神也有些驚疑不定。
雖然陳翰在學校的時候,就是專業第一,但是也沒有這麼厲害吧。
特別是銘文考釋方面,印象中陳翰也就是一般學生的水平啊,在校期間也沒有非常突出的金文考釋表現。
如果有的話,他早就被那群研究甲骨文的教授搶走了,去搞純學術研究了。
哪裡還有機會跑來乾田野考古啊。
那群研究甲骨學的,可比考古學還缺人呢!
不過他幾年沒見陳翰了,也許是後來陳翰在金文這方面下大功夫研究了也說不定。
“哎,小陳還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啊!”他眉開眼笑的誇讚道。
陳翰靦腆的笑了笑:“和各位教授差的還遠,還需要繼續學習呢!”
“哪裡哪裡,陳同學很優秀,我們都老咯。”
“不服老不行啊,現在的新人確實厲害。”
“回去要好好督促督促我的學生了,以前還覺得學生不錯,現在和小陳一對比,簡直拿不出手。”
現場很快就陷入了一片對陳翰誇獎的誇獎聲中。
面對這個情況,陳翰也算是遊刃有餘了。
從小到大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沒少經歷過這種場合,如何能高情商的應對,早已掌握。
寒暄了幾句,就在陳翰想要轉移話題,問一問棗樹林墓地這邊還有沒有其他大發現的時候。
那位給他發微信訊息的學姐,14屆的喬萊,慌慌張張的推開了門,激動的說道:“教授!”
“191號墓,曾公求夫人羋漁墓裡,出土了一個銅簋!”
“在現場的劉教授說,銅簋上四行15字的銘文,是“唐侯制隨侯行簋,隨侯其永祜福唐侯”,不過他不確定翻譯的對不對!”
“你們快去確認一下吧!”
一聽這話,原本還在笑著和陳翰寒暄的幾位教授,立馬扔下陳翰,拔腿就往外跑了。
愣了愣神後,陳翰也連忙追出去。
唐侯制隨侯行簋!
聽聽,這名字!
唐侯製作了送給隨侯的簋啊!
隨侯啊!
這無疑是再次為曾隨就是一國,提供了重量級證據!
“隨侯”兩個字連在一起出現,可比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