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距離“愛考古的陳老師”賬號開始運營,已經過去差不多兩個月了。
有小亮老師玉珠在前,怎麼做寓教於樂的專業科普工作,衛思思還是挺有心得的。
除了一開始的那場直播之外,陳翰倒是也沒有繼續頻繁搞直播了。
不過他按照衛思思的要求,在空閒的時候,選了一些短影片app上的考古謠言影片進行闢謠和科普。
而且在過年放假的那十天,因為閒來無事,陳翰還錄了一點科普性質的影片。
都是一些比較顯淺易懂的考古知識,以及一些考古工作者遇到的趣事。
將錄好的素材交給衛思思後,她也按照一週一期的節奏,每週都剪輯釋出一期科普影片和鑑定謠言的短影片在抖音與微博上。
雖然沒有讓陳翰一舉爆火,但是一個月發酵下來,慢慢也為他在抖音上積累了一百多萬關注,b站則積累了五六十萬粉絲。
再加上微博的二三十萬關注。
陳翰全平臺的粉絲關注數也有了小二百萬。
不過其中估計有一半都是重複的,實際上真正的關注人數應該只有百萬左右。
而且絕大部分都是隨手點波關注。
真正會每期追他的影片和科普的,可能也就二三十萬人。
網路上的繁榮,就是這麼虛假。
陳翰看似全閘道器注數超二百萬了,但是事實上能有二三十萬人是真的期期都會看他的影片就不錯了。
儘管如此,陳翰現在也榮登了考古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網紅。
倒不是他多厲害,主要全靠同行襯托。
除了他之外,不管是b站還是抖音上,考古領域的頭部賬號,只有兩類。
第一種是一些專家教授趕潮流認證註冊的號,一年半載都不太會更新一次影片。
就算好不容易更新一次了,內容也大多都是比較枯燥乏味,就像在上大學公開課一樣。
另一類嘛,就是那些打著考古的旗號,實際上卻做的都是一些懸疑恐怖,或者盜墓靈異,鬼怪傳說類的影片。
主打的就是一個博人眼球,吸引熱度。
實際上,這類“考古”頭部賬號才是網際網路主流。
陳翰天天闢謠科普的,八成都是這些營銷號發的影片。
所以,在正經考古科普領域。
幽默風趣,年輕帥氣的陳翰,沒花多少功夫,就已經成為了領域內第一。
當然,他這個“第一”雖然沒水分,但是體量也確實很小。
比起小亮老師那全網超五千萬關注數,每期影片抖音播放量幾千萬,b站播放量七八百萬的盛況。
陳翰的一期抖音影片播放量連百萬都沒有,一期b站影片更是隻有十幾二十萬播放
但是考慮到這才運營了兩個月,就能有這樣的成績。
不管是社科院內的領導們,還是陳翰與衛思思自己,都已經很滿意了。
這不,荊州博物館的人,都在網路上看到了陳翰的科普賬號,主動找上門來找陳翰幫忙做推廣了。
擱專業自媒體人身上,這就是商單了,代表運作的賬號已經擁有盈利和流量變現的渠道了!
著急忙慌的從葉家山墓地趕回來的陳翰,從導師口中得到這個訊息後,那叫一個沾沾自喜啊。
風塵僕僕趕回來的陳翰,笑嘻嘻的說道:“老師,這算是接商單了嗎?”
孔建文呵呵冷笑一聲:“商單?”
“商個錘子單!”
“別忘了,你那些賬號的主體是登記在社科院考古所名下的!”
“你覺得所裡能幹的出接商單這種事嗎?”
“你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為友好單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