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原來是位官老爺! (第2/3頁)
顧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琢磨棺材的遷移問題。
168號墓的棺材雖然儲存的很完好,但是“姿勢”卻不太好。
在清理抽水時,大家發現棺箱內的棺材是側置的。
這口棺材被橫倒了下來,棺蓋板朝北面,棺上纏縛著兩組麻繩,蓋板上還鋪了一床竹簾,棺身上塗抹了一層黑漆。
正常情況來說,當時墓主人下葬時,應該是透過那兩組麻繩,被從墓坑上正位放入槨室的,不可能是側著放進來的。
因為麻繩繫著的位置在棺蓋板上,而不是在棺側面。
那這個棺材現在呈現出側倒的情況,就只有一個可能了。
棺材是被入侵的地下水給“推翻”了的。
根據槨室內的水痕判斷,槨室內積水最高時達到過132厘米以上,而內外棺的高度只有097米。
顯然是內部積水完全淹沒棺材後,因為水的浮力作用,導致棺材側翻了。
這側翻過來的棺材,如何將其從槨室內弄出來,送入實驗室內開棺,就是一個技術活了。
肯定不能就保持著這樣側翻的形狀就從墓坑吊上去的。
不然一個不小心,萬一在吊起棺材的過程中,棺蓋板掉下來了,那都能算是重大考古事故了!
所以必須得把棺材扶正,然後再吊上去,才穩妥。
但是推翻容易,扶正難啊!
棺木在水裡泡了兩千年,又軟又脆。
而且還不知道棺內的隨葬品和屍體的儲存情況如何,積水量多大。
如何能保證棺內的情況不被破壞,並且又能安穩的將棺材翻過來,可把孔建文和李教授等幾位高階研究員苦惱壞了。
陳翰此時從邊箱內清理出了一套文房之寶,也算是讓孔建文可以苦中作樂一下了。
“不錯,這套文書工具十分難得,儘快妥善儲存,交給文物修復人員。”
激動過後,孔建文又勉勵了陳翰幾句,便又立馬湊回了李教授幾人那邊,繼續為如何取棺苦惱去了。
陳翰也迅速將這幾個剛出土的文書工具做了保溼處理後,放入了文物盒內,繼續對這個大竹笥發起了進攻!
盲盒還沒開完呢!
這個長四十多厘米,寬三十多厘米,高度也有十幾厘米的竹盒子,可不止裝了一套文書工具!
很快,他就又從裡頭清理出了一些半兩錢和算籌。
其中算籌非常的不起眼,從外觀上看,只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
但是在兩千年前,這玩意就是華夏獨創並且是最有效的計算工具!
古代數學的早期發達與持續發展,全靠這算籌。
直到珠算出現後,算籌才被淘汰。
算籌出現在168號墓的陪葬品裡,倒是不奇怪。
如果這位墓主人生前確實是一位官僚,那擁有算籌太正常不過了。
西漢時的官僚可不是滿口之乎者也,只會四書五經的“文官”。
封建社會後期的官老爺們,有龐大的幕僚集團幫忙,基本上做個泥塑雕像都不耽誤“施政”。
但是西漢的地方官員,可享受不了這種待遇。
西漢有“知識”的人少啊!
只有中央朝堂的大佬們,才是有幕僚和門客可以分憂的。
基層郡縣的官僚們,根本找不到多少文化人幫自己處理政務。
很多時候凡事都得親力親為,自己上陣。
而做一個基層官員,是必須要掌握優秀的數學能力的。
你沒有優秀的數學能力,怎麼能知道自己下轄地區的人口、糧食、賦稅的情況,如何能處理的好涉及到賦稅和糧食方面的各種公務?
千萬別指望連算術都不會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