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第1/2頁)
宏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明一代重文抑武,前方將士出生入死,在刀劍矢石中的奮力拼搏,不敵文人墨客一紙空洞華麗的長篇大論。
有鑑於此,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譚總督試圖擺脫地方官的牽制,減少地方官干涉軍務的權力,頂著重重壓力為邊將請命:&ldo;臣以為,軍務上最為緊要之事,惟有練兵和作戰。薊鎮之所以練兵十多年來毫無效果,是因為沒有專人專任,切實執行。如今應該授予臣譚綸、戚繼光專斷處置之權,不要讓巡按、巡關御史參與其間。待三年訓練有成,再派遣視察。&rdo;
譚綸的奏疏彷彿給帝國政壇投下一枚重磅炸彈,挑戰帝國開國一百五十多年來以文制武的傳統,不可避免地激起守舊官僚的激烈反對。
正當雙方鬧得不可開交之際,張居正如及時雨一般出現了,他苦苦斡旋於閣僚與皇帝之間,說服廟堂諸老&ldo;寬文法以伸將權&rdo;,即對武將放寬文法,擴充套件將權,正式下令地方巡撫不得參與軍務,為譚綸、戚繼光等人爭取了獨立的指揮權。
戚繼光以總兵官加總理,專門負責訓練,總督巡撫麾下從裨將到標兵都歸他操演調遣,生殺大權在握,文官小吏都惟他馬首是瞻,非他帥所能比。即便有故意與戚帥為難的文官武將,也都被張居正不動聲色地陸續遷調他鎮,以免遇事掣肘。
身在福中的戚繼光自然感激得無以復加。相傳戚繼光每遇張居正,總靦腆低頭自稱&ldo;相君門下沐恩小的戚某&rdo;。
工作方面,戚繼光不負厚望,將張居正親授的治軍之道、用人之規銘刻在心,他嚴謹治軍,經常不知疲倦地深入邊塞考察邊情。
戚繼光青年時就曾戍守薊州五年之久,熟悉當地風土民俗,山川地勢,幾十年眨眼而逝,形勢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實地考察中,他獲得許多兵書上沒有的重要資訊。
兵無定勢,水無常形,戚將軍到薊州後轉變思維方式,著手創造新的戰略戰術。
蒙古騎兵的優勢在於速度,要戰勝風馳電掣的強勁之敵,要麼擁有更快更猛的部隊,要麼設法減弱敵人速度。前者難度太大,後者可由戰車來實現,所以首先湧入他腦海的便是建立車兵。
戚繼光看好車戰的發展前景,決定建立一支由裝甲車部隊、騎兵、步兵三軍聯合的大軍。三軍各有分工,車兵抵禦敵軍衝擊,步兵以車為掩護出擊敵軍,騎兵則包抄突襲,簡直就是標準的多兵種聯合立體化作戰。
可自己手下的薊州守軍大多是&ldo;千錘百鍊&rdo;的老兵油子,打仗衝鋒不見人影,吃飯拿餉樣樣爭先。若指望靠這種兵完成防禦任務,恐怕杜工部的&ldo;出師未捷身先死&rdo;就是自己的寫照。
比軍紀渙散更惡劣的是,薊州一帶城牆低薄,有些險要之地,僅有單牆一線;很多圮塌間斷不接處,連墩臺都沒建立,敵人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攻破。
此情此景促使戚繼光懇切向朝廷請求:修各路邊牆,輔助練兵。
練兵修牆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財力、物力支援,大臣聽了戚繼光的建議紛紛搖頭,預算實在太大,如此勞民傷財之舉真能帶給大明太平嗎?
反對聲一浪高過一浪時,張居正再次挺身而出,他認定修邊牆練邊兵是設險阻、守要塞的善法良策,鼎力支援戚繼光放手去做。
張居正恃才傲物,卻對戚繼光這位軍事奇才推崇備至,&ldo;一切用兵興建,惟繼光之言是聽&rdo;。他對軍糧、訓練等軍中常事,無不細緻入微地一一過問,確保萬無一失。
在各方的籌備下,一場聲勢浩大的修牆築臺工程,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薊縣的長城始建於南北朝時的北齊。大同、宣府一帶的長城,在嘉靖朝翁萬達、楊博任總督時曾經修過,建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