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們在衡山遊歷八天。到底是翰林才子,張居正文思泉湧,留下名篇《遊衡嶽記》:
……
晨登上封觀海,日初出,金光爍爍,若丹鼎之方開。少焉,紅輪湧於海底,火珠躍於洪爐。旋磨旋瑩,蒼茫雲海之間……噫籲嘻!奇哉偉與!山僧謂此日澄霽,實數月以來所無。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見,去。而餘輩以杪秋山清氣肅,乃得快睹,蓋亦有天幸雲……蓋衡山之勝,高稱祝融,廳言方廣……夜雨。曉起,雲靄窈冥,前峰咫尺莫辨,徑道亦絕,了不知下方訊息,自謂不復似世中人矣。
……
這是他此生最愜意怡情的一次旅行。數年後,他還和理學名流孫應鰲津津有味地談起當年的衡山之遊,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旅途日記。
歸途中,一行人溯江西行,途經三國時期的赤壁古戰場,張居正禁不住又發感慨:&ldo;慷慨悲歌,俯仰古今,北眺烏林,傷雄心之乍血刃;東望廈口,羨瑜亮之逢時。遐思徘徊,不知逸氣之橫發也。&rdo;強烈的懷才不遇之感再次湧上心頭。
青年張居正報國無門,此時只能寄情山水,渴望在大自然中求取心理平衡,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他遊赤壁而生用世之念,望洞庭而萌曠世之慨,登衡山而懷出世之思。種種思想交織融合,構築了他一生的思想和事業。
當然,逃避現實絕非他的風格。
張居正之所以是張居正,就是因為他從來不會是消極避世、厭聞世事的隱士,他所做的只是默默等待機會。
居江湖而憂廟堂
&ldo;同是天涯淪落人&rdo;,懷才不遇的張居正想起了魏晉時代與他一樣懷才不遇的竹林七賢。他們從不在意世人的嘲笑譏諷,談笑自若,堅決不與臭名昭著的司馬氏集團合作,並以放蕩不羈的個性,掙脫禮教和功名的約束。
張居正仰慕竹林七賢的淡泊灑脫,理解他們孤獨的靈魂,作《七賢吟》歌頌阮籍、嵇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和阮咸七賢。
為擺脫世俗紛擾,保持內心平靜,張居正一度研習禪學。他閉目盤膝而坐於清涼樹下,修身悟道,常與著名僧侶學者鄧豁渠交流心得。公安派文學家袁中道把禪宗思想說成是張居正執政後不顧個人安危、堅持不懈的思想根源:&ldo;江陵少時,留心禪學,見《華嚴經》,不惜頭目腦髓以為世界眾生,乃是大菩薩行。故其立朝,於稱譏毀譽,俱所不計,一切福國利民之事,挺然為之。&rdo;
張居正希望透過虔誠的修煉解除人世間的煩惱,締造一個美好的極樂世界。理想很美好,現實終歸很殘酷。
此時的大明帝國,內憂外患如沉痾一般日復一日,東南沿海倭寇猖獗,西北草原蒙古犯邊,陸邊和海防都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
江陵位處腹地,暫時沒有北虜南倭侵擾之患,但在這些年來水旱頻繁,民窮財盡。
作為休假的朝廷命官,張居正本可文詩會友聚高朋,向他的父老鄉親們炫耀一下京城見聞;可誰也沒有想到,血氣方剛的翰林院編修當起了泥瓦匠,親手築起幾間房,名之曰&ldo;學農園&rdo;。
他深切體會到,農業乃民生之本,治國必須&ldo;力本節用&rdo;。讀書之餘,他常常遊走於在阡陌間,種竹植樹,與老農切磋農藝,同悲共歡。豐年的收穫固然令人欣喜,但更多的是農民身被風露、頭炙熇日、終歲勞碌,也僅僅免於飢餓。而官吏的催徵過急,常陷農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被逼得拋妻別子、逃亡他鄉。
此情此景,實非沉溺於歌舞臺榭、聲色犬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