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三楊&rdo;之後,閣臣們大體上能融洽相處,但小的衝突也斷斷續續,從未停止。
嘉靖、隆慶年間,內閣權勢加重,閣臣身系天下安危,在內輔助主上,在外統帥百官,儼然真宰相。
時人陳子龍在《皇明經世文編》中如是總結明代內閣發展史:
高皇(朱元璋)詔廢中書。文皇(朱棣)政歸內閣。三楊秉鈞而後。勢以益重。至嘉隆之間,几几真相矣。若洛陽(劉健)餘姚(謝遷)之讜亮,永嘉(張璁)丹徒(楊一清)之才略,新都(楊廷和)華亭(徐階)之弘博,新鄭(高拱)江陵(張居正)之英毅,山陰歸德(沈鯉)之端方,內輔君德,外總機務,朝政之清濁、海內之安危,職任綦重。裒輯尤詳。
內閣地位的崇高也使得帝國精英為此明爭暗鬥。正常狀況下,內閣會有多位閣臣同時在閣,遇事一般由首輔先作決定,首輔與皇帝的接觸最多,地位遠非普通閣臣所能及,所以閣臣之間競爭異常激烈。
嘉靖初年,以大禮議為界限,開啟了此後閣臣爭奪傾軋之風,此後的首輔無一不是透過激烈的權力鬥爭,踩著前任鮮血,登上萬人矚目的寶座的。
嘉靖皇帝十六歲以親王的身份到北京入承大統,他即位後不久,為給生父興獻王上尊號之事,與大臣發生了衝突。
以楊廷和為首的元老大臣雖然依照&ldo;兄終弟及&rdo;的祖訓擁立嘉靖皇帝,卻把嘉靖看作是一代賢君弘治皇帝的過繼皇子,堅持嘉靖尊弘治皇帝為父,而以生父為叔父,遭到嘉靖的強烈反對。
君臣矛盾從此日益尖銳,新皇帝與舊大臣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較量。強權壓倒綱常,嘉靖在新科進士張璁、桂萼、方獻夫等人的協助下,運用廷杖、鎮壓等極權手段取得最終勝利,正式頒詔定大禮,改稱孝宗為皇伯考,生父為皇考,並追尊為睿宗,入祀太廟。
同時,重定禮議諸臣之罪,退休的楊廷和被定為罪魁,被削籍為民。至此,君臣爭執數年的大禮議之事塵埃落定。
禮議不僅是禮法意識形態的爭論,更是帝國最高權力的重新洗牌。一批下層官僚很快取代前朝老臣,成為決策的核心人物。
張璁由於襄助嘉靖皇帝禮議有功,六年之內就走完別人二十年都未必能完成的奮鬥歷程,官居一品,入閣拜相。張璁入閣不久,桂萼也追隨他的腳步,以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
儘管張璁在大禮議中比較投機,但他作為新進官員,尚未沾染官場陋習,頗具革除弊政的勇氣。張璁秉政,銳意任事,輔佐嘉靖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推行一系列革故鼎新的政策,與後來的張居正頗有相似之處。
張璁與張居正都是輔佐幼主、銳意改革而大披聖寵的重臣,甚至身後諡號都同為&ldo;文忠&rdo;,明朝因此有了兩位張文忠公。相傳,孤傲冷峻的張居正極為推崇張璁,在他主持修撰的《世宗實錄》中對其讚譽有加。不過,張璁以及桂萼是以迎合皇帝作為發家資本,且在科舉考試中名次不佳,因此成為士大夫眼中的佞臣,其人品受到舉國上下的鄙視,由此惡性迴圈,這兩個人更是拼命地巴結嘉靖皇帝,鞏固權力,打壓異己。
就這樣,朝廷中形成兩大敵對勢力,彼此猜忌、攻擊,官場傾軋激烈。張居正入仕的時候,內閣與六部、僚屬之間就是處於這種鉤心鬥角、明爭暗鬥的氣氛中。
話說張璁一黨把持內閣七八年,一時風頭無兩,直到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春,張璁得疾,被護送回鄉。當蠻橫的張璁退出以後,本以為朝堂之上會就此平靜,然而夏言入閣後,朝中衝突反而更加激烈,遠超張璁時期。
小小一內閣,各派力量輪番興起,各色大旗往復變幻。
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