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社會,對他的上層統治階級種種的控訴和他自己的不滿,以及他對人生的感嘆。那麼阿炳作為一個生活在最底層的、又受盡了凌辱的這樣一個人,他這部作品恰恰我覺得跟歷史上所有寫出偉大作品的作家、音樂家、戲劇家一樣,都應該是他自己人生的一個反映,這是《二泉映月》。那麼這首作品可以說已經是二十世紀中國音樂中的一個非常偉大的一部經典之作。
那麼阿炳還有另外一個二胡曲,大家知道叫《聽松》,《聽松》這個作品非常有意思,恰恰跟《二泉映月》的格調完全相反,我們中國音樂中經常有兩種曲子,一種叫文曲,一種叫武曲,大家如果聽過琵琶曲的話,對琵琶很熟悉的話,常常琵琶裡邊比如我們聽到《十面埋伏》,聽到《霸王卸甲》,那麼這都屬於琵琶裡邊的武曲。那麼如果大家聽到叫做《春江花月夜》,或者叫《潯陽琵琶》,那就是叫文曲。這是中國傳統曲子裡邊的非常重要的兩個傳統,經常是一文一武,所以我們中國人在創造音樂的時候,常是從一種哲學意念出發的,就是從文武之道。阿炳的這兩部作品非常有意思,剛才我們聽到《二泉映月》的時候,就可以說繼承了中國文曲的傳統,那麼《聽松》它不是這樣,《聽松》從它的創造背景來講,它寫的是岳飛的故事,因為在無錫有一塊聽松石,《聽松》這部作品又把它叫做《聽宋》,“宋代”的“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部作品裡邊反映了岳飛抗金的這樣一種英雄氣概。所以阿炳在《聽松》這部作品裡邊又表現出一種氣宇軒昂、非常慷慨激昂的、非常悲壯的這種感情。(《聽松》)
那麼這個《聽松》的結構呢跟《二泉映月》是不太一樣的。它基本上分成三個部分,我們開始聽到的那個也是一個引子,但是那個引子就不是六個音了,它是很長的一段。這才是整個的第一部分,也就是構成了一個引子。這個引子呢,我覺得你們可以跟剛才的《二泉映月》做這樣一個對比,完全是兩種個性,在音樂上是兩種個性,也反映了兩種情緒。那麼《聽松》的這個引子也非常精彩,它主要就是以武曲的這樣一種風格、格調塑造了一種英雄的氣概,非常有氣勢。然後在中間這一部分,剛才聽到的中間這一部分,是一個高把位的整個主題的一個呈現。然後,最後呢他再散下來,以後是第三部分,這是《聽松》的結構,跟《二泉映月》是不太一樣,它用了一個也是中國傳統的、常規的三部的這樣一種音樂結構,它是一種不像西方的所謂ABA,沒有這樣的結構,它是一種段落性的,一段一段地展開,不斷開放的這樣一種音樂結構,這是《聽松》。我們可以聽得出來,就是阿炳無意中間把中國傳統器樂作品中間的文武曲的風格借用進來,這個是他的二胡作品,我們先聽這麼兩首。
那麼阿炳的琵琶在阿炳的音樂沒有采集下來之前,誰也不知道,阿炳這個琵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但是這三首曲子,第一首叫《大浪淘沙》這首曲子,第二首叫《昭君出塞》,第三首叫《龍船》,那麼這三首曲子出來以後,人們才開始研究阿炳的琵琶是怎麼回事,經過這麼幾十年的大家對他的作品的演奏和感受,感覺到阿炳的琵琶同樣是繼承了中國琵琶藝術非常深厚的傳統,而在曲目上他也是走了文武之道。那麼《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屬於文曲,而《龍船》應該屬於武曲。因為它用的素材是江南的民間小調,把它連起來。一開始有一個模仿鑼鼓節奏的這麼一種音色,造成了一種民間節日的這樣一種氣氛。(《龍船》)
阿炳另外一首有名的曲子就叫《大浪淘沙》,那麼這首曲子很多琵琶界的朋友很想找出來它的淵源是什麼?它的音調來自什麼地方?或者它的整個裡邊所使用的素材來自什麼地方?最終還是無果而終,沒有找到。為什麼?就是所有阿炳的音樂都是這樣,包括我們剛才聽《二泉映月》的時候,很多人在灘黃戲,就是在戲曲的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