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1/3頁)
[日]近藤信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了使軍艦獲得最大的攻擊能力和航速,決定了最大限度地削減艦上的生活設施、防禦武器和作戰半徑(作戰半徑在這裡指艦艇按貯油量扣除作戰消耗和規定的備份油量,能夠往返航行的最大距離,一般為續航力的三分之一。‐‐譯者),其目的是要使日本軍艦比同類敵艦那怕多一門火炮或者多一個魚雷發射管或者多一節航速也好。
船體設計也反映了日本海軍的防禦思想。從第一艘輕巡洋艦&ldo;夕張號&rdo;起,日本海軍就開始建造從艦首到艦尾幹舷幾乎一樣高的、外形獨特的平甲板型軍艦,其理由是,這樣的軍艦最適合在本土附近風急浪高的海上作戰。
海軍首腦們一味追求的是,竭力使軍艦在所設想的特定形式的作戰中在質量上處於優勢,以此彌補日本無力跟美國在數量上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同時,他們還建立了在阻擊作戰中以戰列艦為主進行艦隊決戰的特殊戰術體制,這就是強調以戰列艦為骨幹的&ldo;均勢艦隊&rdo;原則。
透過艱苦不懈的訓練,這些戰術思想徹底而全面地灌輸進整個日本海軍,並在具體運用上達到了高度熟練的水平。苦心經營的結果,終於建成了這樣一支海軍,它對自己的戰鬥力所具有的自信心可以從這樣的口號中看出來:&ldo;我們不指望敵人不來進攻,但我們必須做好一切準備以迎擊來犯之敵。&rdo;
然而,日本海軍的準備仍然沒有超出防禦範圍,其目的是隻求保障安全、防備來犯和維持和平。自然,海軍首腦從來也沒有過類似攻擊遙遠的夏威夷的想法,或者考慮過日本會捲入一場國際衝突,到頭來會以一支小海軍單獨地跟不止一個敵國的海軍相對抗。
1936年底,我奉命到海軍大學深造。那時形勢十分嚴重,因為不久以後日本就擺脫了海軍軍備限制條約的束縛。在這以前,國內就有人大聲疾呼地警告說,1936年是危機的一年,在這一年裡日美之間很可能要打仗。
海軍軍備競賽,確實是造成日美關係齟齬不和的一個問題。在1921年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關於海軍軍備限制條約的主要內容,請參閱本章附表1。‐‐譯者)上,日本方面強烈要求7∶10的日美比例,它所根據的原則是,兩國海軍力量的對比應使每一方都能有效地防禦對方,而不能攻擊或威脅另一方,即實行所謂&ldo;既不威脅,也不侵略&rdo;的原則。
當時,一般都認為,在艦隊作戰中,進攻的一方要比防禦的一方佔百分之五十的優勢才行。按昭日本要求的7∶10的比例,美國海軍只佔百分之四十三的優勢,換句話說,它的兵力還不足以進攻日本。
可是,裁軍會議最後透過了一個適用於主力艦的3∶5的比例。主力艦是指戰列艦,因為那個時候航空母艦事實上還不存在。這個比例使美國在關鍵的戰列艦方面佔百分之六十七的優勢。因此,在日本看來,這使美國對日本具有進攻性的威脅。前面曾經提到日本海軍大力建造適合防禦作戰的優越軍艦,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威脅而推動的。
1930年,召開了倫敦海軍裁軍會議。會議的目的是把海軍裝備限制擴大到主力艦以外的其餘艦種。會上,日本以上次會議上提出的同樣理由,再次堅持包括全部非主力艦的7∶10的日美比例,但它的要求再次遭到了否決。
面對其他與會國家的不妥協態度,日本決定在1936年底海軍軍備限制條約期滿後不再續約,以便重新取得行動自由。1934年12月,根據條約的規定,日本政府把這個意圖照會有關各國。
同年早些時候,美國制訂了文森海軍擴充計劃。它說,由於歐洲和遠東形勢發生了變化而有此必要。這個計劃的目標是把美國海軍實力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