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第1/2頁)
秀木成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機會不需等待太久。
這是一場參戰人數將近的五十萬的大戰事,沒多久,趙徵就找到適合機會了!
第53章
八月,在池州戰場相距不過數百里的茂州,又再興起了一場參戰人數高達數十萬的超大戰事。
一舉打破山南和大魏對峙長達三年的僵局。
風起雲湧,天下矚目。
參戰雙方都氣勢洶洶,隔雒水對峙七天後,山南盟軍率先發動攻擊。
沈鑒雲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盟軍參戰勢力眾多,此乃利,亦是弊。」
盟軍兵力仍優勝於己方不少,且基本都是精兵。這山南眾軍閥對趙徵的忌憚是真的,也確實有不少人在竭盡全力。
所有剛開戰時是最艱難的,觀盟軍主帥扈伯彰對戰機的把握,此人也是個身經百戰且當機立斷者,這山南第二大軍閥,並非僥倖而得。
剛開戰盟軍氣勢最盛,最萬眾一心,所以趙徵必須撐住了,只要他撐過戰事前期,天時即向他傾斜。
盟軍到底人太多了,人多了就有分歧,倘若對戰雙方一直不分高下還好,假如一旦讓趙徵佔據優勢,這個問題必然就會凸顯出來。
兵、地,誰家的兵養著都不易,折損卻絕對不可能平均分配的。另外,戰場是在陂州茂州,若失地,段天佑和萬瑒根本就不可能冷靜。
所以,沈鑒雲制定的初期戰略方針是:沉著應戰,以固守拒敵為基,當中伺機而動。
雙方一開始進行了多次頻繁的短兵相接,盟軍幾次渡河,俱被趙徵阻斷,最後一次扈伯彰兵分兩路,使一路奇兵悄悄繞行渡河自雒水上游的陵州渡河,而後自後突襲,最後成功將浮橋搭至對岸,盟軍士氣大振,蜂擁吶喊衝殺而過。
趙徵佯敗,盟軍急追而上,柴興鄭元保率火箭火船隊和五萬精兵急攻敵軍浮橋,盟軍浮橋守兵指揮失當,扈伯彰不得不立即回防!
趙徵頃刻掉頭,率軍回沖!
倉促之下,盟軍吃了一場敗仗,損傷不十分多,但卻讓趙徵抓緊時機,反渡河成功。
至此,魏軍越過雒水,全線壓進茂州。
沈鑒雲確實相當了不得,料敵先機,決勝千里,趙徵有了他,如虎添翼。
魏軍過雒水之後,戰事徹底進入白熱化階段。
而很快,趙徵就找到了解決杜藹的時機。
此時已是九月下旬,風已經很涼,山南的野外黃綠參半,入目卻焦土猩紅一片接一片。
在沈鑒雲的幾次巧妙刺激之下,山南軍閥之間的氣氛緊繃了很多,趙徵趁機發動一場大戰,平原鏖戰兩日一夜,最終以魏軍獲勝告終。
趙徵兵鋒逼近,和盟軍幾番進退之下,此時已佔據了半個茂州。
再往不足前百里,就是茂州城,趙徵可不允許扈伯彰率軍退進茂州城!雙方幾番阻截纏鬥,最終將戰線拉到茂州與陵州交界的群山北麓的一大片丘陵地帶。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趙徵毫不猶豫,決定兵分三路全軍壓上,乘勝圍擊以扈伯彰為首的十二路盟軍!
此時的戰況,遍地開花,扈伯彰確實頗有本事,饒是被魏軍連連算計失了不少地,但這都是他權衡之下為保全兵力而退的,盟軍兵力損傷並沒有十分大,而他也把軍閥們都暫且安撫下了。
果然是個人物。
「扈伯彰麾下十萬大軍,稷州軍勇悍素有著稱,另他身邊還有龐都李攻等人的安州軍婓州軍。」
沈鑒雲沉吟良久,食指在輿圖上一點:「在下以為,扈伯彰可能會退至麓嶺至鳩鄉一帶,或者麓領至白羊水一帶。」
猜測,預判,率軍追擊,尋找,合圍,趙徵此去並不容易。
但若成功狙擊以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