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晨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思琪突然發現端被冷落了,她連忙攬過端說:“端,我的女兒。媽見到失散多年的玫,你的妹妹。媽媽高興到忘乎所以。你也一定很高興。媽媽謝謝你,你已經為你的妹妹做了許多事情。”
端激動地說:“媽,祝賀你和思念已久的妹妹團聚。”
思琪轉身對智說:“智叔,端是今後我們行動的總指揮。端,我的女兒,她深明大義。她不會放過郭槐、彪龍,就是黑老大,這些仇人的。”
端攬過玫,一左一右地倚在思琪身旁。
思琪領著端和玫回到故鄉。
在思琪的印象中,這裡稱得上窮鄉僻壤。它叫杜鵑屯,有一個時期它改名紅山屯。因為杜鵑花開時滿山紅豔豔的,所以杜鵑也叫滿山紅,這就適應了當時的命名方式。不過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叫家鄉杜鵑屯,也喜歡叫滿山紅屯。
在端的車上思琪就從輪子輕馳上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因為當時根本沒有鄉村公路,現在根據導航一路行駛在平坦的公路上。
車到村口一座牌坊赫然聳現,上書“滿山紅屯”四個大字。兩旁石柱上的對聯是:“山上杜鵑紅滿山”,“地裡稻花香盈屯”。
從牌坊下透過一條杜鵑大道直抵村委會。村委會是新建兩層小樓。
村長在會議室裡接見了思琪一行人。村長杜老頭熱情地接待她們。
村長自我介紹說:“我叫杜謙,不過大家喜歡叫我杜老頭。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我的長相顯老,也許是我當村長的時候未老先衰吧。總之,我可以倚老賣老。”
村長的自我介紹引得鬨堂大笑。
雖然稱他“老頭”,其實他也不比思琪大幾歲。杜村長是思琪外公外婆的學生。外公外婆是外來戶,他們既不會種地,也沒有地可種。為了謀生外公一家就借住在杜家祠堂裡,並辦了所私塾。外公的私塾不收學費,只要學生家長主動地給些柴米油鹽。因為是主動給的,而且不計分量,憑各家各戶的能力,能給多少算多少,所以當時村民都克盡所能送孩子上學。
回鄉的第一餐,是擺在杜氏祠堂裡的百家宴。祠堂大廳裡八仙桌擺得滿滿的。凡是在祠堂裡上過學的村民家,家家都送來了自燒的拿手菜,每張桌子上都擺得滿滿的。
席間,一位中年人走到思琪身邊微笑著說:“師姐,你好。”
他正要往下說,村長向思琪介紹:“這位是我們村杜鵑小學的校長,他叫杜強,也是本村人。從祠堂私塾出來後到鄉里上中學,高中畢業後回鄉當小學老師。那時我們村還沒有學校。那時候村不叫村,叫生產隊。幾個生產隊合辦一所小學。直到生產責任制以後,有條件的村才獨立辦小學。我們村算一個。杜強就回到村小學當村長。”
杜強接著說:“杜鵑小學是公辦的完小。我們村的適齡兒童都上學了。我們是九年義務教育。如果方便的話,請師姐蒞臨指導。”
聽過村長的介紹,又聽到杜校長的邀請,思琪忙站起身來,握住杜強的手說:“指導,不敢當。謝謝你把我外公外婆的私塾當做自己的母校,認我這個師姐。杜鵑屯也好,滿山紅屯也好,就是我的故鄉。我應當報效家鄉,為家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杜校長把思琪引見給小學老師那一桌的同事。那裡還有幾位從祠堂私塾出來的學生。他們都認為如果沒有近乎免費的祠堂私塾,村裡孩子是走不出窮鄉僻壤的。他們珍惜外公外婆播種下的文化的種子,他們一定努力讓桃李芬芳。
聽到他們對外公外婆的讚頌,思琪非常激動,她向小學校的教職員工深深地敬鞠躬禮,並當場表示要出資為杜鵑小學新建一座教學樓,一座科教樓兼辦公樓。還有科教所需的所有裝置。還設立一個助學獎學基金。
聽到思琪的慷慨贊助,祠堂裡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