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是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世紀初出現商業化摔角活動,到三十年代公司化運作,再到七十年代登上螢幕,摔角這項愛爾蘭裔工人推崇的娛樂活動,逐漸走向全國,規模越來越大,影響力越來越廣,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摔角到底是不是真實的?”
早在二十年代,摔角和拳擊都是競技類比賽,紐約和波士頓地區的報紙上還會為摔角比賽的勝負進行博彩。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摔角比賽的舉辦者比舉行拳擊比賽的那些傢伙還沒下限,摔角太容易操縱比賽結果了,最終這類博彩被叫停了,也留下了摔角比賽勝負的結果都是被操縱的觀念。
之後摔角比賽運營者發現,給摔角手賦予個性化的服裝和動作,會讓節目更受歡迎。再往後就發展出專門扮演好人或者扮演壞人的摔角手,讓節目更具趣味性。
這樣一來,使得摔角和拳擊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一個更強調競技性,一個更在意娛樂屬性。
到了八十年代,wwf和wcw的出現,用劇情將每週的節目串聯起來,增加使用者的粘性,提高了ppv賽事的付費率,更是把摔角弄成了大型電視綜藝節目。
這時候許多觀眾開始產生了疑問,我看到的摔角到底是不是真實的?
摔角手的角色是包裝出來的,劇情是編劇寫的,比賽流程是安排好的,就連勝負也是老闆確定的。
儘管沒摔角手公開承認比賽中的對招是提前排練的,勝負是老麥指定的,但是時間久了總是會被人看出來的。
以前,摔迷之間交流得並不多,大家不過是和身邊的好友一起聊一下最新的賽事和劇情,為自己喜歡的摔角手鼓吹幾句而已。
一些“小秘密”,沒有流傳開來,以至於大部分美國觀眾都以為摔角手在擂臺的搏殺都是真實的。
但是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一切變得不可控起來,一些資深摔迷開始建立針對摔角討論的論壇,在網路上,資訊的傳播以指數級別增長,許多行業內的小秘密,已經快要成為盡人皆知的東西了。
美國人雖然有些天真,但不傻,知道摔角比賽展示的內容大部分都不是真實的情況之後,一些追求競技刺激的觀眾會逐漸疏遠,他們寧願去看拳擊和橄欖球,即便留下的使用者粘性也會減弱,不在把摔角當做一個賽事,而是一場show。
老麥所擔心的不僅僅是wcw搶佔收視率,也就是市場份額,更擔心隨著資訊的發達,使用者的粘性會逐漸下降,直至流失。
如何去留住觀眾呢?
老麥思考了很久,有些模糊的想法,卻不成體系,直到白奎因找到他,拿出了一個和電影聯動的宣傳方案,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白奎因將在《摔角狂熱》大賽上,褪去角色的偽裝,以本人的形象露面,並且在今後的比賽中,放棄“惡魔王子”的角色,用“好萊塢演員白奎因”這個幾乎是“本真”的形象去比賽。
出於對傳統的維護,老麥本來是反對的,一個摔角手,怎能沒有擂臺形象呢?這根演員在電視劇裡演他自己不是一樣的嗎?
但是白奎因還是說服了他。
“人設!”
白奎因解釋道:“我像觀眾展示的是我白奎因,但實際上,他們看到的還是經過了包裝的我,我會給他們展示好萊塢明星傲慢、花心、揮金如土的一面,這都是人們對好萊塢明星的刻板印象。
透過我的表演去強化這些方面,模糊擂臺上的我,和擂臺下的我,讓他們看到一個更真實的擂臺上下始終如一的角色,他們甚至都看不出表演的痕跡,觀眾會喜歡上‘真實’的我……”
白奎因不僅說服了老麥,也讓他茅塞頓開,之前很多模糊的想法變得具體起來。
“你這個想法很好!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