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滿城風絮黃梅雨 (第3/7頁)
不吃蔥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功夫,威力不高,卻是一門取巧的好手段,師父說從未傳過外人的,師姐使得這般純熟,那必然是師父親自教導。”
李碧雲見這兩個小師妹很是機靈,心下也未曾真正動氣,起初只是想讓她們長個教訓,如今既然說開了,也就不好過多責備,畢竟自己初來乍到,她也知道適可而止的道理,當即問道:“師父可在庵內?”
淨安道:“不瞞師姐,師父確實不在,本月初五,茅山宗了月真人到訪,與師父論道數日,之後師父便隨了月真人下山,說是去龍虎山訪友。”
茅山?李碧雲略有意外,竟不知自己這小門小戶的師父與茅山宗內也有熟人。
茅山道教全盛時期遍及大江南北,茅山總壇上宮觀殿堂,亭臺樓閣,茅庵道院,丹井書院,數百上千,數不勝數,至三十五代天師主領龍虎山、茅山、閣皂山並三山符籙,後合流江南天師、上清、靈寶,歸併正一,從此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茅山教義譜系仍按上清派沿傳,前朝時全真派傳入茅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龍門派太和真君晚年亦居茅山修道,自此,龍門派迅速掌控玉晨觀、德佑觀、仁佑觀、白雲觀,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一宗兩教水火共濟的局面,且互相早有吞併之心,朝廷為了調停其間矛盾,自從明洪武以後,茅山大宗師,即茅山上清宗壇掌教不再稱呼大宗師,而稱之為華陽洞靈官。當代掌教郭守常自知無力調停,又深受兩教相爭之苦,常年隱居萬寧宮,自稱掃葉道人,門下親傳弟子有兩人,首徒王常月經年遊戲紅塵,不在山上,二徒弟齊常坤執掌三宮之一萬福宮,道號了月真人。這位了月真人性子乖癖,交友甚少,唯獨與錦雲師太相交莫逆,頗為投緣,此番想是要去赴那羅天大醮,便早早來尋錦雲師太,至於所謂的訪友,多半也只是錦雲師太的道友。
“師父可說過何時歸來嗎?”李碧雲又問。
兩個小尼姑紛紛搖頭,齊道:“師父下山向來無有定期,即便說了歸期也往往是不作數的。”
隨後兩個小尼姑便熱絡地邀請二人進庵內歇息,李碧雲卻擺擺手,與林方墨告辭,下了虎峰。
二人離開慈悲庵,李碧雲一時有些犯難,倘若追著去龍虎山,此時距羅天大醮時日不短,誰知道自家師父在哪個山頭訪友,退一步說,即便趕上羅天大醮,屆時三山五嶽的道門眾人齊聚龍虎山,要找一個人也不是那麼容易,若是去雲南投奔那個素未謀面的叔叔,自己心裡也有些犯嘀咕,林方墨看出她心中糾結,當即打斷:“後頭去哪先不談,咱們當下還是先去金陵城,找個錢莊將這金錠拆換些碎銀才好,手上的碎銀銅板都用盡了。”
李碧雲嘆息一聲,跟著林方墨往金陵城走去。
金陵城內奢華繁茂,金風玉露寶馬香車,比起開封城的樸實厚重又有一番別樣滋味,最顯眼的就是長街上格外多的尋歡之所,尤其秦淮岸上豔波瀲灩風光旖旎,向來為文人騷客所推崇。
林方墨不懂這些門道,也沒那個心思,進城便找了一家錢莊,將一個金錠換成碎銀,揣入懷中,喜滋滋往外走,就這麼一會的工夫,李碧雲已經在外頭跟人爭吵上了。
“怎麼回事?”林方墨出門左行幾步,來到李碧雲身邊,忙問。
此時已經聚攏了不少看熱鬧的百姓,圍著中間幾個人指指點點,林方墨順著李碧雲的目光看過去,跟前立著一個狗油胡滿身酒氣的長衫漢子,正一臉不善盯著地上一老一少。
“這老少二人本在路旁乞討,”李碧雲向林方墨解釋道,“這人過來丟了兩個銅板在他們跟前,那孩子千恩萬謝,誰知道這人並未離去,而是起了歹心,執意要將這二人的雙腿打斷。”
“他們有仇?”
“並非如此,聽那孩子的意思並不相識,他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