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東周那段烽火連天、群雄逐鹿的歲月裡,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留下了一道道深刻的痕跡。這是一個禮樂崩壞與英雄輩出的時代,諸侯並起,爭霸中原,而在這片遼闊的華夏大地上,北疆的燕國,正悄然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東周、戰國時代,蓋州屬遼東郡。
約在公元前279前至公元前244年(燕昭王三十三年至燕王喜二十八年),燕王任秦開為將,出擊東胡,東胡戰敗。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襲破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燕軍佔據遼東半島,隨即進入東北南部,“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以拒胡”“取地二千餘里”,開拓了蓋州地區。
在戰國紛爭的烽火歲月中,燕國,這個曾輝煌一時的北方大國,卻因連年的戰亂與內政不修,逐漸淪為諸侯眼中的弱國。然而,在這片看似沉淪的土地上,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燕昭王,正悄然醞釀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誓要帶領燕國走出低谷,重振先祖榮光。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位君王,他以非凡的膽識與深邃的遠見,在風雨飄搖中點亮了燕國的復興之火,他就是燕昭王,一個名字被後世銘記,以其“黃金臺”的佳話傳頌千古的英主。
燕昭王的覺醒
燕昭王,名職,自幼便生活在先祖榮耀的陰影之下,那些輝煌的歷史片段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他心中那片渴望復興的夜空。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獨自站在宮殿的高處,凝視著遠方,心中默唸:“我,燕昭王,定要讓燕國重現昔日輝煌!”這份信念,如同種子般在他心中生根發芽,最終破土而出,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
黃金臺的誕生
即位之初,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燕昭王沒有選擇沉默與退縮。在一次朝會上,他身著龍袍,目光如炬,環視著殿下的群臣,聲音堅定而有力:“寡人繼位,非為守成,乃欲圖興復大業!燕國雖小,卻不可無志;百姓雖苦,卻不可無望。今日,寡人誓要廣開才路,不拘一格,以圖國家之強盛!”
言罷,他親自下令,在易水之濱,一座前所未有的高臺拔地而起,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這便是後世聞名的“黃金臺”。昭王親自題寫碑文,昭告天下:“黃金臺上,不問出身,不論貴賤,但有奇謀異策,能助我燕國復興者,寡人必以黃金千兩,爵祿相待,共謀大業!”
英才匯聚,風雲際會
訊息一出,四海震動。士子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筆捲,或辭別故土,或跨越山河,只為那傳說中的黃金臺與一位明君的知遇之恩。其中,不乏有樂毅、鄒衍等當世奇才,他們或精通兵法,或擅長治國,皆因燕昭王的求賢若渴而匯聚一堂。
一日,黃金臺上,樂毅首次面見燕昭王。兩人對坐,茶香嫋嫋間,樂毅緩緩道出自己對天下大勢的獨到見解,以及一套詳盡的復國策略。昭王聽後,龍顏大悅,拍案而起:“先生之言,如撥雲見日,令寡人豁然開朗!若得先生相助,何愁燕國不興!”說罷,當即賜樂毅以高位,並委以重任。
勵精圖治,復興之路
在樂毅、秦開等一眾賢臣的輔佐下,燕昭王開始了他的復興之路。他首先整頓內政,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耕,發展經濟,使得燕國國力逐漸恢復。同時,他加強軍事訓練,提升軍隊戰鬥力,為未來的征戰做好準備。
幾年後,時機成熟,燕昭王採納樂毅之策,聯合五國聯軍,大舉伐齊。樂毅親率大軍,勢如破竹,連克齊國七十餘城,幾乎將齊國滅國,創造了戰國史上的一大奇蹟。這場勝利,不僅極大地提升了燕國的國際地位,也讓燕昭王的名字響徹諸侯之間,成為了一代明君的典範。
:()蓋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