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達魔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認為想象力是最高的天賦——一種把原始經歷組合成具體形象的能力,一種把握詩體的形式和層次的能力,一種將感覺、夢幻和思想等對立因素融合成一個統一整體的能力。《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八卷》551頁
在這段文字中,對於想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詩歌領域。但科幻小說是敘述文學,雖有“詩意”卻不是詩歌。並且,在這些關注想象力的主流文學家眼裡,想象力是和理性相對立的概念。他們提倡想象,是為了對應科學理性的約束。但在科幻小說裡,一向被視為想象力主要代表的“科幻點”,即本書中提出的“自設邏輯”,恰恰是理性推導的結果。顯然,這不是科幻作家們關注的“想象力”。
當然,主流文學理論並不是完全不研究敘事作品中的想象力。相反,主流文學理論把每一部文學作品的全部構思過程都包含在想象力的範圍內。這並沒有什麼不對,心理學上也正是這樣理解想象力的。心理學上有“再造想象”一詞,就是指在內心中復現以有的表象記憶。一個人童年時的生活經歷,現在把它復現出來,一幕幕地心裡上演,這便屬於心理學上的想象力。於是,一個人寫回憶錄,甚至在司法調查中寫證詞的過程,也是在運用想象力。他必須回想事情發生的經過。但含義這樣泛泛的“想象力”恐怕也不是科幻作家們所關注的物件。也就是說,科幻文學中的想象力,是某種專有所指的因素。
要理解科幻文學中的“想象力”或者“幻想”,首先要明確,它們在這個特殊領域裡的含義和所指。由於筆者找不到什麼文字的東西來辯認科幻作家和科幻愛好者們如何使用“想象力”這個詞,所以只好根據平時的觀察,來確定它們的“外延”。
在一篇科幻小說裡,不是每個段落、每個字都被視為想象力的結晶,必須是那些超現實部分,才有資格佩上這個稱呼。科幻小說中的超現實部分,一是題材本身,二是各類超現實描寫。後者是前者的具體化。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德國科幻作家沃爾夫岡耶施克創作的一篇名叫《出於地獄之門》的短篇科幻小說。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家名叫尼科曼頓的美國公司發明了人體複製技術。如果某位老者的家屬同意支付有關費用,他們便可以在這位老人生前複製他的全部資訊,在死後根據家屬的願望複製出來,與親人團聚。當然,由於複製本身不可能完全精確,所以“復活”的老人通常只能活很短的時間。他將根據家屬的需要不斷復活、不斷死去。顯然,這個題材本身是“想象”的,超越了現實。
再請看故事裡的這個細節:一個肥胖的老人坐在另一張椅子上,他的頭剃得很光,留著大鬍子。我肯定我以往經常在報紙上看見他的臉,不過那肯定是十年或者十五年前了。一個著名律師?或許是一個政治家?我記不得他的名字。他緊靠在椅子的靠背上,大腦袋朝後仰著,嘴張得很大。他的呼吸很急促,一隻鼻孔裡垂下一條透明的塑膠管。氣泡狀的紅色粘液在塑管裡翻騰。他的臉像死人一樣蒼白,眼睛無神地看向天空。他的一隻白蠟狀的大手放在一個衣著非常考究的老婦人膝上。她緊緊握著他的手,她的眼睛由於哭泣而變得紅腫。
這段文字描寫了一位老人將要被複制時的情形。肯定地講,它不是科幻愛好者們希望的那種“幻想”,因為這只是在複述現實生活中一個普通養老院裡經常見到的場面。在一部現實主義小說裡,也會看到同樣的細節描寫。
再看下面這個細節:
光柱藍白色的強光在雲中散射,變成無數種色彩組成的瘋狂湧動的光暈,整個天空彷彿被白熱的火山岩漿所覆蓋。爺爺老糊塗了,有一次被酷熱折磨得實在受不了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衝出門去,我們沒來得及攔住他,外面雨點已被地球發動機超高溫的等離子光柱烤熱,把他身上燙脫了一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