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第2/3頁)
薩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能擋火攻;五丈原之戰,最短的板是諸葛亮的健康;希特勒侵蘇,最短的板是俄羅斯的嚴寒。
某隨行的朋友中,有一位軍校出身,所以評馬謖,能舉出一連串失誤。南山雖扼谷口,但山頂到山腳衝擊線過長,當時的兵器水平尚不能直接控制清水河沿岸的大路。希望魏軍攻山,想法一廂情願,張頜這樣的宿將當然不會那樣衝動。把軍隊一分為三,自率領主力駐山頂,王平率本部在街亭和清水河之間紮營 – 比馬謖還靠後,黃襲和李盛軍埋伏清水河上游,準備對魏軍半渡擊之。兵力本來就少於魏,如此犯了力分則弱大忌,且馬與黃李軍距離過遠,無法呼應。南山地當風口,如果放火蔓延很快,煙焰上炙,山頂的人如烤肉…
但是,這一戰最短的板,所有人都同意是蜀軍棄水上山。
某讀三國,曾感到奇怪,既然王平已經提出這個問題,而且的確很有道理,馬謖又不是傻子,為什麼不肯接受呢?他真的相信&ldo;置之死地而後生&rdo;嗎?(長這麼大沒渴過嗎?那個時候還能煥發戰鬥力?)另外,蜀軍眾多將領怎麼就沒有一個出來給王平幫腔的呢?
某以為,問題是馬謖他們沒有學過中學地理。
學習過中學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氣候,以秦嶺淮河一線為一巨大分界。事實上,這個變化是如此巨大,以至於秦嶺北坡和南坡的植被都完全不同。如看看當地的晴雨表,街亭地區的年降水只有400毫米(蒸發量1500),而僅一山之隔的漢中地區,其降水量則在1000毫升以上,相差一倍以上。一個是亞熱帶氣候,一個是大陸性溫帶季風,根本不同。
馬謖的老家在荊州,氣候和蜀中雖有不同,但同樣雨量豐沛,那時代還有巨大的雲夢澤,到現在,四川湖北也沒聽說過旱災,只有年年防洪。馬謖的一生,基本都是在這樣溫暖濕潤的地方度過,他沒有諸葛亮那樣從北方到南方的遊歷經歷,又是第一次到甘肅佈防,怎麼會想到這裡用水要洗了臉洗衣服,最後涮墩布?!(這是我們的親身經驗)。當時的教育,很難認識到南北方巨大的氣候差異。事實上,在荊襄西川包括漢中的作戰中,基本都是要&rdo;防水&rdo;,比如水淹七軍,泠苞決堤,都是要淹死對方,從來沒有要渴死對方的黃忠斬夏侯也是上山,不曾聽說老將軍找不著水喝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