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在不異中易 (第2/6頁)
天豆園張澤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發出疑問嗎?不知道,總之無道則愚,不含褒貶義地說,只有“為之的持有者”才會提問,才會讓人看到這件事情不一樣的“存在性”,但也正是如此,才會讓外界的事物和觀念得到發展;
但其一切都是“自然”而已;唯“道(大自然)”是也;如何讓大腦“啟蒙以正”才是合理地價值觀;畢竟都是從“無”開始“營魄抱一”的小寶寶,如何讓其合理地“有”起來,做到“能無離乎”才是我們在得到了這麼多的觀念認知後,想要再次達到的一種程度;
其一陰一陽之謂道,同時看守事物的兩面性,加深如同真正自然一般的思維邏輯,變換其中的各種道理,才是恰當的。
之後再把其現象和自然的邏輯相互配合起來,便就可以漸漸形成出我們天真論以及各種經典辯證所給出的這樣一種詮釋。
其現象是變動的,而如果有一天,我們換了環境,沒有了分明的四季,但需要遵照的,卻也依然是“自然的邏輯”,在自然、現實的邏輯中,再次配合現象具體的情況,做出演判。
什麼是能量?什麼又不是能量?能量是什麼?而又怎麼樣才算是見到了能量?幾乎便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描述出能量是什麼;因為它確實很難被描述成某一種特定的物體,而就僅僅還只是“有”;
但卻就是這種“無相”的“有”使得我們能夠更進一步地探索世界;然後不斷地追問,宇宙誕生時的第一股能量是作何出來;大爆炸嗎?不見得;爆炸只是現象;膨脹地也只是現象;它有地方變大,就有地方變小;花園裡的各種花草樹木沒有經歷大爆炸,卻也依然能夠自然地變大、生長出來;所以生長是現象嗎,生長是變化。
能量是現象嗎,能量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一種“存在的變化”。
不見得宇宙就必須是要用看得見、想得到的方式把自己呈現給別人;而其只需要把自己變化的一面展現出來,就會讓我們覺得“有”,然後不斷地去追尋這種變化;“有”是什麼,“有”就是不同的變化;如果是相同地,就沒什麼可爭議了。
其我們便是要帶著像身體能夠消化水一樣的思維,先去了解這個世界。
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要培養純粹的潛意識或者某種極速反應、聰明程度和對抗能力,因其這種能力也不見得就是好事;要絕聖棄智;例如,類似於脊蛙的條件反射,被已經歹七了的毒蛇頭部在被割下後,如果不小心觸碰,便是還會被咬中,溢位毒素;所以,可見,這種看似無敵於天下的能力和反應也並不一定就很令人嚮往,除非是有需求;
然而其武俠中,那種能夠料敵先機的能力,豈不是也巴適幾很;欲速則不達,事緩則圓,所有事都需要先“沉、積”一下,得到緩衝後,才能再做決定;謀定而後動;
如果實在都不行,那就只好讓它和影子玩拳擊了,誰能對“無”造成傷害。
其一切都是自然而已;無可無不可,自矩遇跡便是。
所以,對於“能量”,我們也便是需要逐漸弄懂這種“一變就有”的現象是怎麼來的即可。
其非物者確實無物,但也很顯然,我們都是“道”中的事物,那麼既然我們都是“道”中的事物,去與“道”合而為一,同舟共濟般體驗“道”的體驗,去體會真實“無我”的自己感受,又有何“無物”之說。
在此之前,其我們便是一直停留在“現象級·有物”的狀態中,即事物的“化虛和化實”統統都為帶有“物質”轉化的感受情況;
即,其質量、能量都屬於“有物”的階段中的“實色”辯論,而逐漸的,其我們則是要將“有物”的運動觀念逐漸進行“虛無”化,而就只保留下事物之間的“運動”狀態,以及與之對應的“實色”反應。
即,其我們“無”的這種“虛動的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