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第1/2頁)
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董作賓著手進行的《殷墟文字乙編》,主要是對殷墟最後三次發掘(第13次至15次)所得甲骨文進行整理著錄。殷墟的後三次發掘共出土有字甲骨18405片,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小屯北地yh127坑出土的一整坑有字甲骨。當時在工地清理不便,連泥帶土運到南京史語所住地‐‐北極閣大廈整理。在董作賓的領導下,由胡福林與所內技工關德儒、魏善臣等經過8個月的努力方告完成,共清理出有字甲骨17096片‐‐這是殷墟發掘以來在甲骨文蒐集方面最大的收穫。&ldo;過去,傳世所得甲骨大多支離破碎,學者們據此難以確知甲骨的&l;全豹&r;。而現在,只此一坑就有完整大龜三百多版,再加上綴合材料就更多了。因此學者眼界大開,思路廣闊了。&rdo;[27]
按照原計劃,由董作賓主持編纂的《殷墟文字乙編》(以下簡稱《已編》)共分上、中、下三輯,在李莊期間,完成了上、下兩輯,分別於1948年和1949年出版。第三輯在復員回南京後編成,1953年於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乙編》編排體例與《甲編》相同,但所收甲骨文要多出幾倍,共收入帶字甲骨9105片,&ldo;所收材料,超過《甲編》的四倍以上,出土的坑位簡單明晰;內容新穎而且豐富,研究的價值,也遠在《甲編》之上&rdo;。
《甲編》的問世,是董作賓、屈萬裡等人在甲骨學上所作出的又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貢獻,正如甲骨學者孟世凱所言:&ldo;這種考古學方法著錄甲骨的新體例,是甲骨學史上的創舉。它不僅體現了近代田野考古學方法引入甲骨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輝煌成果,也為以後著錄科學發掘所得甲骨文提供了範例。&rdo;[28]
就在主持編撰《甲骨文字乙編》的同時,董作賓開始向傾注了十幾年心血的《殷歷譜》作最後衝刺。此前,董作賓嘗浩嘆:&ldo;殷週年代,乃古今史學界一大疑案,兩千餘年以來,異說孔多,懸而不決。並世治史者鹹避而不談,或談而不能有所定,定於一說者即不免有謬誤,實因年代之考定,必資歷術,歷術艱澀,鑽研為苦。而前人論述,各自成說,抉擇非易,無所適從也。&rdo;[29]殷墟發掘之後,董作賓試圖透過甲骨卜辭透出的蛛絲馬跡考證殷商時代的曆法,由曆法再轉推確切的年代。自1931年在《安陽發掘報告》上發表《卜辭中所見之殷歷》開始,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按史語所後起之秀夏鼐的說法,在&ldo;甲骨四堂&rdo;中,羅、王、郭&ldo;三堂&rdo;皆沒有田野考古發掘的經驗,無法利用地層學知識斷代,只能算&ldo;室內考古學家&rdo;,所取成績也就相對有了無法彌補的缺憾。而董作賓是親自參加過8次安陽殷墟系統發掘的甲骨學者,是名副其實的響噹噹的田野考古學家,對於甲骨文字的斷代和研究自然就較其他&ldo;三堂&rdo;更有科學根據,看問題的眼光也更勝一籌,所取得的成就在前三位之上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1945年4月,董作賓在李莊板栗坳牌坊頭簡陋的斗室裡,完成了在甲骨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鴻篇巨製《殷歷譜》,並在傅斯年熱切關照下於同年在李莊鎮石印出版。由於受當時條件的限制,這部&ldo;合情、合理又合天&rdo;的皇皇鉅著只印了200部,每部都有編號,成為一種特殊時代的珍貴見證。
《殷歷譜》在李莊成稿後,在出版印刷之前,董作賓專門影印一份寄往時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的史學大師陳寅恪求教。陳氏在回覆中對董氏的創見性成就表示了充分肯定:&ldo;大著病中匆匆拜讀一過,不朽之盛業,惟有合掌讚嘆而已。改正朔一端,為前在昆明承教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