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第1/2頁)
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陶孟和為人生性老實平和,儘可能避免與人爭勝和交惡,但在許多事情上有自己的算盤,一旦算盤打得過多,難免令同行看輕。除此之外,陶、傅交惡,更深層的癥結還在於二人各自所持的政治思想、人生觀等諸方面,或如後來中國大陸宣傳部門宣稱的&ldo;意識形態&rdo;不同與分歧所致。
陶孟和在英國倫敦大學求學時,主要研究社會學,接受的是韋伯夫婦的理論體系。因當時的韋伯與蕭伯納等共同創立費邊社,在英國從事所謂的社會改良主義運動,作為韋伯信徒的陶孟和,其思想多少也受到蕭伯納的影響。傅斯年在英國留學時,與韋伯夫婦和蕭伯納等輩曾有過接觸,但傅對二人特別是蕭伯納本人頗為輕視,或者說大為反感。
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蕭伯納氏,自在倫敦以文學創作嶄露頭角後,號稱社會主義者,從36歲開始,到94歲嗚呼歸天,58年裡共寫了51個劇本。192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31年,蕭伯納來到深得自己好感的蘇聯訪問,高爾基寫信祝賀他的75歲壽辰,稱頌他是&ldo;勇敢的戰士&rdo;云云。1933年2月,蕭伯納受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會幾位大佬的邀請,儘管有不屑踏上中國領土的念頭,但最終還是於2月17日由香港到上海登陸作了短暫停留,並與宋慶齡、蔡元培、魯迅、楊杏佛、林語堂等名流匆匆見了一面。蕭氏之意&ldo;本來玩玩的&rdo;(魯迅語),但還是以西方人的自傲自大,以不屑的神情,居高臨下地對中國及中國文化咕嚕了幾句洋話,大放了一通厥詞,謂&ldo;中國固無文化可言,有之也在中國的鄉間田野&rdo;云云。後來中國許多各揣不可告人之目的,或稀里糊塗,大肆迷信和吹捧蕭伯納,將其視為哲人與世界人類的大救星,並藉此抬高與其有一面之緣的中國同盟幾位大佬的身價。但也有人當時就表示對蕭氏為人為文不屑一顧,對其行為更是深惡痛絕。在這批頭腦清醒、情感激烈的勇士中,傅斯年算是靠前的一個,對蕭的行為與思想給予猛烈抨擊。其惡感之深、用情之烈、直到十幾年之後的1950年依然鬱結在心、如鯁在喉,甚覺不吐不快。這一年,由其他事件引導,傅斯年想起蕭氏的思想對中國人流毒之深,於是寫了《我對蕭伯納的看法》一文,以消除其毒素,化解心中的塊壘。文中說道:
蕭伯納&ldo;自己實在無多創造的思想,而是善於剽竊別人的思想。&rdo;他所剽竊最得力的人就是魏伯(南按:韋伯)夫婦。蕭伯納的文字囉嗦,思想淺出,作品風行一時,一輩子賺了很大的錢。他對於抽版稅是絲毫不苟的。章士釗求見,說:&l;先生在中國很出名。&r;他說:&l;在中國出名何用?中國不曾參加國際版權協定。&r;這雖然帶有笑話,但我在英國讀書時(三十年了),大學學生演他的戲,版稅一道決不放鬆‐‐儘管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rdo;&ldo;蕭伯納將老,怕要死,寫了一本《返於老彭》(backtotheiah),還是一部大作(大約是1920年)。從此以後,剽竊得越發生吞活剝,見解越無中心,越說越無責任心。我想,假如不返於老彭,少活三十年,豈不更為完美?這實在不像人死後的說話,但這樣場合,這樣說法我卻有點摹仿他的調兒。&rdo;[14]
在傅斯年眼裡,儘管蕭伯納的思想抄襲韋伯,但韋伯夫婦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是一對徹頭徹尾的&ldo;社會主義的新官僚派&rdo;,且是一位&ldo;人道主義的色彩甚淡,效能的觀念甚重,而謂人道主義者為幻想家&rdo;的庸俗之輩。傅在文章中頗負義氣地指責道:&ldo;魏伯夫婦晚年大大讚賞蘇聯,以為是一個新的文明。在東方的民族中,三個人都極其佩服日本,因為中國人&l;亂鬨鬨&r;,&l;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