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第1/3頁)
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5月3日下午,借華西協合大學邀請演講的機會,李約瑟於該校體育館以《科學與社會》為題作了演講,並針對馮友蘭的學說特別提出:&ldo;科學是人和人的合作,以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而累積起來的結果。全世界的各民族,都曾對科學有所貢獻。在遠古時代,埃及、巴比倫、中國和許多地中海國家,都對數學、天文、醫藥、化學及地質有過貢獻。在這些科學中,古代中國對煉丹術及在工程方面貢獻特別偉大。&rdo;按李氏的說法,&ldo;煉丹術&rdo;這個名詞就發源於中國。當時尚在成都的馮友蘭是否前往聽講不得而知,但從翌日《中央日報》引用一個學生的筆記所作的報導看,這個夾帶著對馮氏學說反擊的演講頗受聽眾歡迎,以至當李約瑟&ldo;結束他的演說後很久,似乎還有餘音繞樑之慨&rdo;。[10]
隨著李約瑟對中國古代文明和科技成果有了更多、更進一步瞭解和認識,他開始在論文中公開提出:中國文化技術中,&ldo;哪裡萌發了科學,哪裡就會尋覓到道家的足跡。無論你在哪裡發現煉丹術或古代化學,你就能在哪裡發現道家的影子,他們總是在那裡‐‐煉丹房裡進行著世界上最早的科學實驗&rdo;。[11]如晉代的葛洪,被李約瑟稱為&ldo;他那時代最偉大的煉丹家和中國最偉大的煉丹術作家&rdo;,[12]葛氏所著的閃耀著科學思想光輝的名著《抱朴子》,極富科學哲理地探討了透過人為的方法來延長壽命或達到物質不朽的可能性。而整個道家思想體系,直到今天還在中國人的思想背景中佔有至少和儒家同樣重要的地位。這是一種哲學與宗教的出色而極其有趣的結合,同時包含著&ldo;原始的&rdo;科學和方術。它對於瞭解全部中國科學技術是極其重要的。處於對中國道教的推崇與迷戀,李約瑟取了&ldo;十宿道人&rdo;等三個道號,自詡為&ldo;榮譽道家&rdo;。[13]李氏在論述道家對古代科學技術的貢獻時,沒有忘記對20年前的馮文舊事重提,並毫不客氣地對馮友蘭那篇《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後果的一種解釋》進行尖銳批評,稱之為&ldo;年幼的悲觀(youthfulpessiis)&rdo;,同時直言不諱地指出&ldo;中國人並非如馮友蘭所斷言的對外界自然無興趣&rdo;[14]等。
1943年6月4日,李約瑟完成了對四川成都、樂山一線幾所大學與科研機構的訪問,在戰時遷往樂山的武漢大學石聲漢教授陪同下,與助手黃宗興及秘書等人於五通橋搭乘一條鹽船沿岷江漂流而下,於次日下午到達李莊碼頭,隨之進入坐落在李莊鎮中心禹王宮的同濟大學校本部進行考察交流。
同濟大學自昆明遷川,主持籌劃和負責大局工作的是在教育界頗具聲望的校長周均時。周氏早年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留學時,與第二次赴德留學的朱家驊同學,期間還結識了陳寅恪、傅斯年、俞大維,甚至後來的中共領導人朱德等勤工儉學的留學生,並與之結為好友。1924年,周氏歸國,先後執教暨南大學、中央大學、重慶大學。&ldo;八一三&rdo;淞滬抗戰爆發,周均時臨危受命,擔任同濟大學校長並負責大學南遷事務。無論是同濟大學在昆明還是在李莊期間,周均時按照同濟是中國唯一一所用德語教學的高等學府,並肩負溝通中德文化交流重大使命這一特點,積極主張在抗戰期間仍然要儘可能地吸取德國的先進科研成果,為國家培養堪當大任的實用人才。只是好景不長,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香港等地相繼淪陷,國學大師陳寅恪生死不明,西南聯大爆發學潮。訊息傳到李莊,與陳寅恪在歐洲留學時期交情甚厚的周均時,頗為孔氏家族的霸道與陳寅恪等文化知識界人士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