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第1/2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六經,即《詩入《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對六經用功深淺不等,作用不一分別說即刪訂《詩》、《書》,修起《禮》、《樂》,贊《易》,修《春秋》其於《詩》、《書》、《禮》、《樂》,在於刪訂刪,即刪除雜蕪,選錄精華;訂,即訂正訛誤,編次順序對這一工作,司馬遷又稱之為&ot;論次&ot;和&ot;修起&ot;《史記&iddot;儒林列傳》:&ot;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ot;孔子對《詩》、《書》、《禮》、《樂》的刪訂,大致始於中年時期,而成於返魯之後《史記&iddot;孔子世家》說:
&ot;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ot;當時,孔子方40多歲孔子68歲自衛國回來,又繼續完成修訂之業,他嘗自謂:&ot;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ot;(《子罕》)《史記》又說:&ot;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穆,編次其事……故《書》傳、《禮》記自孔氏&ot;相傳中國上古時期遺留下的文誥有三千餘篇,孔子選取其中唐虞至秦穆公時的文獻數十篇,加以排列整理,這就是《書》,又稱《書經》或《尚書》《詩》也如此,據傳孔子從三千多首古詩中,刪重去復,去粗取精,得305篇,內容涉及殷周始王和周幽王、厲王時事,稱&ot;詩三百&ot;,孔子都配樂絃歌,重加整比禮,古時禮節繁縟,不相統一,有&ot;經禮三百,曲禮三千&ot;(《禮記&iddot;禮器》)今傳禮儀遠沒有這樣多,可能其間也有孔子選編刪取工作樂,是聲響材料,其文字今已不傳,孔子訂樂的具體工作不詳,但從他&ot;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ot;的自白,已足可證明孔子正樂實有其事
孔子對《易》的鑽研大致伴著他認識史上&ot;50而知天命&ot;的程序開始,隨著&ot;60而耳順,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ot;的認識能力的提高而加深的孔子自謂:&ot;加我數年,50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ot;(《述而》)易兼三才,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學易可以知曉這些形形色色的道,掌握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規律,進入&ot;知天命&ot;的境界易又充滿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掌握時中的思想,這與&ot;中庸&ot;如合符節,掌握這種辨證的方法論,就可以&ot;無大過&ot;可見&ot;50知夫命&ot;和&ot;50以學易&ot;並不是偶然的巧合,其間必然具有因果聯絡從文獻記載看,《史記》曰:&ot;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l;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r;&ot;(《孔子世家》)《漢書》亦曰:&ot;(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ot;特別可貴的是這些歷史記載近年又得到考古發現的應證,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繫辭》曰:&ot;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ot;足以證明孔子與《周易》曾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絡孔子對《易》的貢獻在於&ot;贊&ot;贊,助也《易》本卜筮之書,但其中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孔子贊之,即贊助聖賢闡發《易經》中的哲理孔子贊易之跡,當時或付之口說,或書之簡端,後來弟子集腋成裘,遂組合成十篇解《易》的文字,合稱《易傳》或&ot;十翼&ot;[注]
易傳中難免不有孔子之前的舊說和孔子之後的新說攙雜其間,但其主要的內容當屬於孔子因而《史記》明雲&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