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晉玄學,儒學向異教蛻變漢末的鄭學,總結兩漢經學之功有餘,而開闢新 視野不足鄭注三《禮》,融會今古,平實雅正;所注《周易》,拾取今文象數之 緒徐,大談交辰,陷於機祥,聖人義理盡失,讀者味若嚼蠟於是,聰明睿智之士 轉而尋求理論的思辨,魏晉玄學便應運而生了玄學以《易》、《老》、《莊》為 談資,號稱&ot;三玄&ot;他們毀棄名教,輕薄禮法,對傳統道德、經學,實為一大解 脫但援釋道&ot;虛&ot;&ot;無&ot;以釋儒典,窈渺虛空,玄之又玄,大異儒家&ot;修齊治平&ot; 之旨隨著南北朝政治對立的形成,儒學又分為&ot;南學&ot;、&ot;北學&ot;南學宗三弼 注《易》、何晏注《論語》,崇尚玄學,簡潔而得其精華;北學守鄭玄經注,質定 名物,繁蕪以窮其枝葉
隋唐一統,儒學也復歸統一陳隋之際,陸德明綜合南北訓詁,著《經典釋文》; 唐貞觀年間,孔穎達、賈公彥等奉詔修纂《五經正義》,廣採博稽,南學(玄學) 北學(漢經學),熔為一爐此後數百年間,士子為學,官府銓選,一是皆以《正 義》為準,儒學在統一的正規化中,行使其塑造中國文化的職能傳統&ot;漢學&ot;的種 種分歧和爭端,也在這裡作了總結
宋明理學是儒學又一變種,統治中國意識形態的時間最長理學開端,可追溯 於唐中葉其時&ot;三教並重&ot;,儒、釋、道競相擴充套件勢力,逐漸形成合一趨勢韓 愈從維護儒學道統出發,倡為&ot;性命&ot;、&ot;道統&ot;之傳柳宗元則倡為儒釋互補之 說宋承中晚唐革新儒學的潮流,以興儒學、衛道統相標榜,反佛、老而熔佛老, 建立了遺落訓詁、專言義理的新儒學‐‐理學理學由周敦頤、張載、邵雍開其端, 程穎、程頤揚其波,而以朱熹集大成降及元明,至於滿清,皆以理學為最高的言 論行為準則,理學統治中國達三四百年之久其中雖然有洛、閩(主&ot;義理&ot;)與 永嘉(主&ot;功利&ot;)之爭,程(頤)、朱(熹)與陸(九淵)、王(陽明)之別, 但總不出&ot;心、性、氣、理&ot;、&ot;格物&ot;、&ot;致知&ot;的範疇這一時期,一些理學 家忘卻了孔子化時濟世的傳統,究心於&ot;天理&ot;、&ot;人慾&ot;之際,特別是王學末流, 陷入狂禪之弊,對經濟治理,茫若煙霧窮理盡性,以理殺人儒學迂闊之弊,於 此為極
清代樸學,是對理學空談誤國的反動,也是中國儒學自身發展史上否定之否定 的結果清初學者以&ot;復古&ot;求解放,家道許(慎)、鄭(玄),世薄程、朱,以 經世致用相標榜,以漢學相號召,以切實為職志顧(炎武)、黃(宗羲)、顏 (元)、王(夫之),並以求實、切理見稱於時但隨著民族高壓政策的實施和文 字獄的興起,家有智慧,發而為考據辨章、音韻訓詁,形成了以名物訓詁為特色的 一樸學&ot;風格樸學盛於乾隆、嘉慶,故又稱&ot;乾嘉學派&ot;內中又有吳派(主 &ot;博古好古&ot;)、皖派(主&ot;實是求是&ot;)競相爭雄,惠棟、戴震,各領風騷研 經究典,斐然成章但是清代樸學總體特徵是重名物而輕義理,為學術而忽實用, 雖整理文獻有徐,而經世先王之志,亦已衰矣!於是莊(存與)劉(逢祿)倡言於 前,龔(自珍)魏(源)響應於後,肆言《春秋公羊》,闡明&ot;微言大義&ot;,積極 入世,企圖重致太平,是為&ot;常州學派&ot;清代樸學乃東漢古文經學的翻版,是清 代思想學術的主流;至於以西漢今文經學為法的&ot;常州學派&ot;,究屬支流
降及近代,列強侵逼,在工業文明大潮衝擊下,儒學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