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荀子的&ot;化性起偽&ot;說,歷來人們都認為存在著悖論:&ot;人生來是壞蛋……假使真是那樣,那麼善或禮義從何而出,那就苦於解答了&ot;[注]從上可知,此說的大前提是錯誤的荀子強調&ot;人之性惡&ot;,是說人生有惡的一面,並非說人性全惡
荀子認為&ot;凡以知,人之性也&ot;,人性而有&ot;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ot;,聖人憑著這種知性,可以化掉惡性而選擇善所以,禮義之善並非從惡性中產生,而是產生於知性,是&ot;知有所合&ot;的結果
三、明分使群
荀子認為,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又能支配自然界,使役萬物,關鍵就在於人有著與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不同的特點,這種&ot;人之所以為人者&ot;、&ot;人之異於禽獸者&ot;就是人&ot;能群&ot;而動物不能&ot;群&ot;他說: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iddot;王制》)
人類的社會組織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荀子提出了&ot;明分使群&ot;說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群&ot;,&l;是由於有&ot;分&ot;,&ot;分&ot;是&ot;群&ot;的基礎所以他說:&ot;人何以能群?曰:分&ot;(同上)在荀子看來,&ot;分&ot;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社會組織的根本,他說:
……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同上)反之,&ot;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ot;(同上)
由此,荀子得出了&ot;明分&ot;才能&ot;使群&ot;的結論他說:
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國》)
&ot;明分&ot;以什麼為準則呢?荀子的回答是禮義他說:&ot;分何以能行?曰:義&ot;(《荀子&iddot;王制》)認為&ot;義&ot;是&ot;分&ot;能實行的根據又說:&ot;分莫大於禮&ot;(《荀子&iddot;非相》)禮是最大的&ot;分&ot;,所以荀子認為&ot;明分使群&ot;,不可少頃舍禮義(《荀子&iddot;王制》人
作為禮義的具體體現的這種&ot;分&ot;,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它指的是社會的分工分職,即&ot;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ot;(《荀子&iddot;王霸》)為什麼要分工分職呢?荀子指出:
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荀子&iddot;富國》)
&ot;相高下,視囗肥,序五種,君子不如農人通財貨,相美惡,辨貴賤,君子不如賈人設規矩,陳繩墨,便備具,君子不如工人&ot;(《荀子&iddot;儒效》)而君子,雖&ot;非精於物&ot;,卻能&ot;精於道&ot;(《荀子&iddot;解蔽》)所以,人類社會無論農人、賈人,還是君子、工人,都缺一不可這種重視社會分工的思想,與孟子是一致的
第二,&ot;分&ot;又是社會倫理關係荀子繼承孔子的思想,認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等社會倫理關係是永恆的,是宇宙的&ot;大本&ot;對於這些倫理關係的每一個社會角色,他都依據禮義,作了規範性的界定一句話,就是&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