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除了在政治、外交、軍事上有所作為外,孔子力還力行教化,使魯國社會風尚面目一新人們有禮貌,不激詭;講誠信,守信用;買賣東西,貨真價實,不摻假,不抬價;男女關係嚴肅,行者別於途;盜賊斂跡,路不拾遺有客自遠方來,不求於官方,人們自動供給食宿,使有賓至如歸之感一派和樂雍雍,欣欣向榮的景象
成為後來中國歷史上儒家崇尚的國家太平、秩序穩定的理想模式
可惜好景不長,鄰國的一個拙劣的陰謀,中斷了孔子得意的政治生涯齊國見孔子為政,魯國大有起色,害怕鄰國強盛於己不利,遂使出美人計以破壞之他們選美女80人、好馬120匹,奉獻給魯定公在季桓子慫恿下,定公接受饋贈,君臣沉湎聲色,三日不理朝政!孔子為之感慨說:&ot;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ot;(《子罕》)緊接著魯國舉行郊祭,季桓子又不分(月番)(祭肉)給大夫,公然蔑視禮制!面對這群荒淫無恥不知禮義的君臣,孔子再度失望了;特別是季氏不把郊祭的(月番)肉分給他,竟然忽視他孔子的存在,這大大地挫傷了孔子的自尊心失望和傷心之下,他只得怨憤且無可奈何地低吟:&ot;優哉遊哉,維以卒歲&ot;他決定掛冠不幹了
四、周遊列國 四處碰壁
也許是為人操辦婚喪禮儀的儒者生涯,造就了孔子幫閒的人格情態他的君臣觀僅僅是:&ot;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ot;(《八佾》)君和巨之間是驅使和被驅使的關係,君與臣之間的義務是&ot;禮&ot;和&ot;忠&ot;一主一奴,身份清楚,地位分明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在保留現有一切奴隸制等級(特別是君臣名份)的前提下,世襲君主(或世卿)與德才兼備計程車人真誠合作,君主將家當交給有才能又忠誠的鉅子代管如果君明,他可以毫不困難地作個賢臣;如果君昏,他也就毫不猶豫地作個高隱於是乎,他在高唱&ot;博施濟眾&ot;、&ot;治國平天下&ot;等積極入世的進行曲時,不時地低吟&ot;用之則行,舍之則藏&ot;等消極處世的小調現在,魯定公、季桓子,既然對自己的家業如此不負責任,對他孔子如此不禮貌,那他還有什麼義務盡忠呢!
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個選擇:辭職!出走!
公元前497年,陽春三月,春光明媚這本是個充滿希望的季節,孔子卻不得不離開生他養他的父母之邦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為了尋求新的從政機會,於是沂水清波濯吾纓,浩歌一曲伊人行在眾弟子的簇擁下,疲馬凋車,孔子開始了為期14年周遊列國的生涯對魯國,他一往情深,對它也充滿希望,他曾說:
&ot;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ot;(《雍也》)&ot;道&ot;指&ot;天下有道&ot;的西周時代他認為魯國比齊國好,只要稍事變革,就可以上擬於太平盛世的西周在數年為政生涯中,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熱忱,希望在魯國重致太平,復興周公之業
即使不能為政,在魯國隱居也是一件樂事那沂水的清波,舞零臺的清風,還有二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連忘返從前不用於齊,他撈起正在鍋裡煮著的米,頭也不回就毅然決然地離開了(&ot;接淅而行&ot;);現在,同樣是不用於魯,當他離開時,卻行道遲遲,一步三回頭在魯國的邊境上還住了三天,以示對父母之邦的眷念
孔子一行出境的第一站是衛國衛國是周公弟弟衛康叔的封國,孔子說:&ot;魯衛之政,兄弟也&ot;也具有&ot;一變至道&ot;的優點歷史上,衛國位於魯國之西,當時都於帝丘(河南濮陽)歷史上衛國曾是擁有&ot;帶甲之士八萬&ot;的強國,但進入春秋,也是每況愈下衛靈公在位時,由於用人得當,政局穩定,民物殷阜,倒還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