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關於天人關係問題,儒家亦作了理智思考儒家思考天人關係時,常常使用 &ot;天道&ot;、&ot;天命&ot;兩個概念天道即天之道,從孔子開始即將天視為物質性的天, 將天道視為自然的規律性《論語&iddot;陽貨》載孔子將天描述為無言無為、四時執行、 生成萬物的實體;《禮記&iddot;哀公問》孔子解&ot;天道&ot;為永恆性(&ot;相從不已&ot;)、 必然性(&ot;不閉其久&ot;)、自然性(&ot;無為而物成&ot;)和普遍性(&ot;已成而明&ot;); 孟子更明確地指出:&ot;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ot;(《萬章上》) 天道就是天地生成萬物的必然性和客觀性荀子則充分發揮了天道自然說,在《天 論篇》中高舉起&ot;天行有常&ot;、&ot;制天命而用之&ot;的旗幟,表現了人類不僅要超脫 自然的束縛,而且要利用自然規律以為我用的雄心!此後,將天道視為自然界的客 觀規律性,成了中國儒家認識宇宙的主流儒家認識了&ot;天道的客觀性,並未得出 天人無關、甚至天人對立的結論而是認為天和人是相關的、親和的,這種親和即 體現在對&ot;天命&ot;的闡述上天命,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名詞,儒家以前的&ot;天命&ot; 一詞,多表現為&ot;天之命令&ot;之意,故&ot;天命&ot;又作&ot;天令&ot;從孔子以後,儒家 把天命解釋為天道賦予人的某種稟賦:《大戴禮記》說:&ot;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 謂之性&ot;(《本命》)《禮記》說:&ot;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ot;(《中庸》) 天命來源於天道而又作用於人;天命形成了人的個性就是&ot;性&ot;;而統率人性的無 非天道天命是人文化了的天道,天命就是聯絡人性和天道的樞紐在儒家看來, 人是天地的產兒,人性中存在天道(或稱&ot;天理&ot;)人從自性中就可以窺見天理 孟子說盡心知性以知天;《中庸》說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宋儒&ot;存天理&ot;,明儒 &ot;致良知&ot;……都是從這一思路深化開來的知性不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實現人 性的永恆價值孟子說盡心知性而知天,人性與天道一體,人可以&ot;上下與天地流 通&ot;;陸九淵進而提煉為&ot;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ot;的命題‐‐我就是天, 天就是我,天人本是一體《中庸》甚至認為盡人之性可以盡物之性,&ot;能盡物之 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ot;,&ot;能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ot;人由知性到 知天;由知天到與天一體;由天人一體進而實現協助天地化育萬物、與天地同功齊 能,這就是不朽於是人從一個渺小的生物,轉化成了永恆的、偉大的精靈了盡 心知性以知天,進而贊天地化育,這是&ot;天人合一&ot;的最高形式
儒家的天人觀還有更實際的考慮,那就是天道對人的表率作用和人對天道的模 擬孔子說:&ot;不知命無以為君子&ot;視&ot;天命&ot;為天道對人的某種啟迪和暗示 有時他認為天在暗示他去從事一種神聖的事業‐‐復興周禮;有時他又以天道之乾 健為榜樣,欲效法天道這種效法天道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時代得到極大的發揮,為 人類百折不撓地追求、自強不息地進取,提供了客觀的精神依據,然其末流則陷入 &ot;天人感應&ot;的機械天人論正如儒家人道貴和的觀念一樣,儒家對天道也賦予了 和諧的色彩,人是宇宙一物,是天地之子,是萬物中最可寶貴的東西,人性即是天 理;人自知即可知天;天道就是人道的最高藍本,天人一體,天人流通…&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