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校24新2李登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清朝那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中,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抽在大清的臉上,可大清皇帝愣是沒從這慘敗裡吸取到真正的教訓,這事兒啊,就像看一場讓人著急又無奈的鬧劇。

一、“捱打”前的迷之自信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大清皇帝和一幫大臣們,那可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自我感覺好得不得了。他們覺得大清還是那個威震四方的“天朝上國”,四周的國家都是來朝拜的“小老弟”。對於西方列強的崛起,他們就像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裝作看不見。

當外國的堅船利炮已經在海上耀武揚威的時候,大清還守著那一套陳舊的軍事制度和裝備。大臣們討論軍事時,還在說什麼“祖宗之法不可變”,彷彿靠著祖宗留下的那點老本,就能永遠天下無敵。皇帝呢,也覺得自己的江山穩如泰山,每天該吃吃,該玩玩,壓根沒意識到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二、慘敗:被打得暈頭轉向

結果,英法聯軍一打來,大清的防線就像紙糊的一樣,一捅就破。英法聯軍的軍艦在沿海橫衝直撞,清軍的炮臺根本就打不到人家,反而被人家一頓猛轟。陸地上的清軍也是節節敗退,那些拿著冷兵器計程車兵,面對英法聯軍的火槍火炮,毫無還手之力。

咸豐皇帝這下慌了神,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在皇宮裡走來走去。他沒想到,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大清軍隊,竟然這麼不堪一擊。可他這時候想的不是怎麼反思,怎麼改進,而是趕緊帶著老婆孩子往熱河跑,美其名曰“北狩”,說白了就是逃跑。

三、戰後:“好了傷疤忘了疼”

等戰爭結束,簽訂了一堆喪權辱國的條約後,按道理大清皇帝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麼會被打成這樣,該怎麼改變才能避免下次再捱打吧?可咸豐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就像失憶了一樣,很快就把這場慘敗拋到了腦後。

咸豐皇帝回到北京後,還是照常過著奢侈的生活,修建圓明園,舉辦各種宴會,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對於改革軍事、發展科技這些事兒,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大臣們呢,也是各懷鬼胎,忙著爭權奪利,誰也不願意去提那些讓人頭疼的改革。

就算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要學習西方的技術,比如搞洋務運動,可也是阻力重重。那些守舊的大臣們跳出來反對,說什麼“用夷變夏”,違背祖宗之道。皇帝呢,也在猶豫不定,一會兒支援一下洋務派,一會兒又被守舊派給說服了。這就好比一個病人,明明知道自己病得很重,可就是不願意吃藥治療,還幻想著自己能突然好起來。

四、思想的“枷鎖”太沉重

其實,大清皇帝無法吸取教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傳統的思想“枷鎖”給困住了。他們一直覺得大清的制度是完美無缺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怎麼能去學習那些“蠻夷”的東西呢?這種頑固的思想,就像一堵厚厚的牆,擋在大清和進步之間。

皇帝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君權神授”,要維護祖宗的基業,不能有任何改變。所以,哪怕是面對慘敗,他也不敢輕易打破傳統,去嘗試新的東西。他害怕一旦改變,就會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失去祖宗傳下來的榮耀。

再加上朝廷裡的利益集團錯綜複雜,改革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那些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拼命反對改革。他們在皇帝耳邊說盡了改革的壞話,讓皇帝更加猶豫不決。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對大清來說本應是一次痛定思痛、改頭換面的好機會。可大清皇帝卻被各種因素束縛住了手腳,無法吸取真正的教訓。這也導致大清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走向了滅亡的深淵,實在是讓人惋惜又無奈 。

:()歷史全知道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開局明末戰場,首秀三連殺

開局明末戰場,首秀三連殺

簡單2023
關於開局明末戰場,首秀三連殺: 滿朝斥謾誓滅胡,天軍浩浩出邊隅!經天緯地何足道?薩爾滸下血一湖。我,王九;穿越大軍最普通的一員,也是明末戰場上最不起眼的一名小兵。歷史家筆下的明末是殘敗的,可史書涼薄,載不了千萬人吾往矣的風骨。我真實身處明末,投身戰場,它便是我的國,它就是我的家。大明江山風光豔麗是真;好勇鬥狠,人命如草是真;將士熱血灑江河是真。“可王九無悔,大明有我,亦快哉!”
歷史 連載 218萬字
關於我在崩壞三的離譜生活

關於我在崩壞三的離譜生活

水中墨印
關於關於我在崩壞三的離譜生活: 我叫洛塵,我穿越了。沒錯,本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休伯利安甲板清潔工而已。但為什麼我會穿到崩壞三的世界裡啊!雖然能和熟悉的她們一起生活,但這真的是我認識的崩壞三嗎?怎麼這麼離譜啊喂!
歷史 連載 19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