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豫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蓮花山的土為紅金土,傳說是浸過血的,又叫血色土。有關這血色的闡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引經據典說,基督創世時隨手捏了一隻泥巴鍾,朝下一扔就成了蓮花山,造人用的東西能不帶血色嗎;有的說是歷代兵燹所為,持此說者還列舉了日本人在此進行的大屠殺,當時這裡的血有腳脖深,如今這一帶的老人仍記憶猶新。想想用滲了人血的土做泥玩兒,還能成色不足嗎?
無論咋說,用蓮花山的土成就的泥玩兒不變形,不裂紋,不褪色,玉潤光澤,如鍍了一層若金若銅的紫黃色,經得住月久年深的磨蝕,且如陳年的老酒,擱之愈久愈珍貴。
泥巴活兒,聽著粗,實則細。並非是和坨泥巴,摔摔團團、揉揉捏捏就能成的。得經三道程式:一料,二工,三焙制。且不說後邊的兩道,單說一個取料,裡邊的學問就沒底深。人靠心活,土靠膽聚。土失膽,即成沙。上乘泥玩兒,非土膽不能成就。我見過樁子伯提&ldo;膽&rdo;,取三尺下的淨土,去雜,晾乾,碾細,過羅,然後淋漿。這淋漿的架勢像做豆腐。篩細的土兌水和漿,使青木棍正攪三十六,倒攪三十六,這叫&ldo;青龍鬧金海&rdo;,大吉大利。之後,經濾單再提純,淋下的漿水沉澱一個對時,漿水控掉,剩下的即為土&ldo;膽&rdo;。土膽的含量低,為千分之二三。因此&ldo;提膽&rdo;有如淘金。提過膽的土,無論任何土質皆變質變性。
三說保命崗
蓮花山古屬蓮州,春秋屬鄭,戰國歸魏,秦置三川郡,西漢高帝十一年置縣,兩千年不改其制。
蓮花山形狀別致,底為大圓頂為小圓,近瞧滿眼葳蕤草木,均屬常青科,枝罩葉蒙,四季繁茂。從遠處望,因了恩公河堤的阻遏,僅一柱黛色輪廓,如半截炮樓聳立雲端。
樁子伯說:&ldo;蓮花山是口大鐘,教堂是鍾鼻子,在地面上看不準,得坐飛機朝下看。&rdo;樁子伯說時沒忘在我鼻樑上酸酸地一擰,然後在鞋底上抹一把。那會兒我唇上常有鼻涕滯留,白中見綠,像兩條探頭探腦的蟲。當時我想像的飛機,跟月宮桂樹一樣神秘。我問:&ldo;樁子伯,您咋知道是口大鐘?&rdo;樁子伯說:&ldo;我見過嘛,咋會不知道。&rdo;我驚叫道:&ldo;樁子伯你坐過飛機?&rdo;樁子伯笑著拍拍我的腦瓜說:&ldo;好好念書吧娃子,大飛機小飛機都在書本里掖著哩。&rdo;
幾十年後,面對晚報披露的幾幅照片,我才憶起樁子伯的笑很深刻,內容也很豐富。照片是位遊客在空中無意拍下的,沖洗出來後發現,蓮花山活脫脫一口倒扣的大鐘,那教堂是惟妙惟肖的鐘掛鼻。報紙披露後世人驚詫。
有史海鉤沉者繪出當初的冬景:
教堂居蓮花山之頂,飛閣冠之,下蔭青松數百株,涼碧沁衿帶間。風來叮咚,韻於碎玉,燭光熒然,永珍淒寂,時有凍雀踢松果而墜,疑為鬼物。
另有考古家掘出一方鋪路青石,用放大鏡對上面的凹凹點點照了又照,拓了帶回精研數月,宣佈此石為基督功德碑。碑文是:
第7節:卷一 海水清(7)
基督創世初,河妖作怪,福水堤決。濁洪浩湯,蓮州成澤國。人果魚腹,哀鴻遍野。基督降了河妖,以銅鐘鎮之。繼而泥捏飛龍奔馬走獸遊魚,攜泥裹砂,洶洶然填堵決口……福水律律然歸位。水光納天,龜魚舒波,農利普存,歌謠載途。蓮州人銘記基督功德,立碑以記。
蓮花山教堂自重燃聖火,唱詩誦經如天籟之音,日日不絕,愈演愈盛。堂前人頭攢動,嚶嚶嗡嗡,成蜂群蟻陣。新修繕的門楹鮮亮奪目:
山高則配天陽朱圍猶堪尋聖跡;
坤厚故載萬物吉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