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春風穿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深秋時分,天高氣爽,時節正好,禮祠眾人依旨動身前往天居山。天居山曾是大淵王室太廟所在,後隨帝宮遷移,但這裡依舊是大淵王室大祭之處。

每年禮祠都有專門的太廟祭祀活動,但天居山的祭臺唯有大祭之時方才會用上,那裡除了一般祭祀的時候會用到的器具之外,還有一尊巨大的九龍朝日爐。這一方爐曾有天下第一爐的美譽,因其繁雜的製造工序,唯有當年的墨家才能鑄造。

但如今墨家血脈凋零,傳承技藝斷缺。據言,若這一方爐鼎受損,便再無可重鑄之人,因此天居山對它的養護十分謹慎,唯有等到禮祠的人見證之下,方才會啟爐。

阿寧等人到天居山的第一件事,便是啟爐。

據說這九龍朝日爐年久日長地放在天居山上,待絨布掀開,銅綠的爐身泛著潤澤的光,觀之溫潤之感非時間不可打磨。九頭龍身內朝爐中,栩栩如生。爐身遍佈紋路,那是當年大淵一統承德大陸之時收復的諸小國的國紋,這些國家早不復存焉,唯有當年的國紋此時還刻在這天下第一爐之上。

禮祠各人持香,從八方禮拜,此為請爐。阿寧這輩子倒是第一次對著一方爐鼎朝拜,三拜之後,她的眼神卻定在了九龍朝日爐的爐身之上,繁紋之下,青鳥展翅,這爐身之上的青鳥卻不是蘇瓷說的五尾,而是三尾,鳥身端正,呈雙翅翱翔狀,三尾其下似凰羽舒展。

據禮官介紹,這方爐鼎是五十年前最後由墨氏子弟修補,其爐身存在有百年之久,換言之,那三尾青鳥自爐鍛造之日起便存在於此。

四獸之紋能入王璽皆與大淵建國之時的大事有關,青鳥之紋是源於當年太祖東征之時遇到的強敵,太祖一共三次東征,最後於第四次拿下那一方國土。

那一戰亦驚亦險,太祖奔襲千里取得敵人頭顱,此戰令其一生難忘,在鐫刻王璽之時,他令人將敵人的國紋三尾青鳥加入其中,他要讓自己的強敵永生永世地看著自己的王朝坐擁千秋萬代的輝煌。

據禮官所言,青鳥紋路出現變化便是在敦帝之時,彼時皇帝認為大淵坐擁廣袤的土地,當是五方之主,因此將青鳥改為了五尾。文史之上對此事便只有這麼寥寥一句。

文史之筆容易更改,但此巨物之印卻難篡改。

根據文史記載,敦帝更改王璽紋路的時間與當年江南反賊持假王璽欲與王室隔江而治的時間吻合,這一點不是沒人發現,但眾人皆認為,皇帝或許是想透過更改紋樣,讓賊人手中所持之物徹底廢掉。

阿寧認為,彼時皇帝尚須借勢才能讓人相信他手中所持為真璽,此後又要修改王璽紋樣,那麼所謂的假王璽,其持有之人定然擁有極高的威信,才讓敦帝如此忌憚。

阿寧曾去翻閱從前典籍,發現當年氏族之中,白家之大無人能出其右,若說能與王室比肩者,為它不二。氏族與王權的紛爭最盛時便是在敦帝時期,若是白家真的有心扶持皇室,以其威信,當年的氏族該是順從於敦帝的,又如何能出王璽被盜一事。

阿寧有一個大膽的猜測,如果當年想要裂土分封便是白氏,盜走王璽之人也是白氏指示,以白氏當年之威,的確足以讓敦帝做出那一番舉動。

但問題是,若真是如此,白家又為何要為敦帝作偽證,此後又那般簡單地伏誅?莫不是被抓住了什麼把柄?

禮官見阿寧若有所思的樣子,道:“閣內尚存有文史院留下的典籍,明日王駕抵達之前你可以去尋來看看。”

阿寧淺笑著低身見禮,復往後山而去。

大淵向來以身後的文化和歷史淵源自許,王室先祖命文史官將當朝之事一一記錄,傳承後人,並下令無論後世如何,文史之筆當中正記載,不懼王權、不從貪吏。只不過這些文史典籍唯有文史院內有儲存,尋常人等無法借閱。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黃粱一夢兩千年,一人一劍護河山

黃粱一夢兩千年,一人一劍護河山

才叔學淺
關於黃粱一夢兩千年,一人一劍護河山: 戰國末年,他師承鬼谷子,合縱連橫,更是組建黑冰臺,幫助嬴政橫掃六合。漢末天下三分,水鏡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世人卻不知還有下半句,“陸離隱世不出,則大漢難興!”他親眼目睹了千古女帝的絕唱,又見到了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天下。又曾在危難之中匡扶大明,與鄭和七下西洋,引萬國來朝。他在時間的長河中,見證了華夏曆朝歷代的興盛與衰敗。直到那一
歷史 連載 291萬字
穿書,重生50成團寵

穿書,重生50成團寵

第八塔峰主
關於穿書,重生50成團寵: 「穿書,年代文,團寵日常,彌補意難平」上天給了唐心一次重來的機會,這輩子她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了。雖然重生到了那艱苦的年代,可誰讓她是命運的寵兒,今生的家世顯赫,有全家人的疼愛,完全是躺贏的節奏,那她這輩子就完全可以當只快樂的米蟲啦。直到遇見了將文柏,唐心才知道原來自己穿書啦!!天吶,那可得捂好自己的小馬甲,原書女主一直搞事業,太高調了,自己可得離他們遠一點,別被發現了
歷史 連載 18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