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白衣山人李泌(4) (第1/2頁)
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君臣之間多次一來一回的辯論之後,李泌叮囑德宗皇帝務必嚴守秘密,回宮後不要讓侍從知曉如何處理這件事。同時,他安慰太子切勿氣餒,不可自尋短見,對太子言:“必定不會有此等禍患,望太子更加恭敬孝順。倘若臣不幸離世,便無法知曉此事如何妥善處理了!”最終,李泌成功解開了德宗父子間的心結。德宗特地在延英殿召見李泌,含淚說道:“若非你的直言相勸,朕恐怕已追悔莫及!太子仁厚孝順,確實沒有其他不當之舉。從今往後,無論是軍國大事還是朕的家事,都應與你共同商議。”
李泌在拜謝之餘,趁機表示:“臣報效國家的使命已然完成。歷經驚悸,亡魂難安(意指因太子之事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已使他心力交瘁),無法再擔重任,懇請陛下准許臣乞骸骨,告老還鄉。”唐德宗雖致以歉意並加以安慰,卻始終沒有批准其辭職請求。
此外,在李泌擔任宰相期間,針對“徐地重而兵勁”卻因地理位置臨近敵寇而“常困肸不支”的狀況,他提出了將徐州與濠、壽、廬三州及張建封治下的濠、泗二州合併,並建議授張建封為徐泗濠節度使(即後來的武寧軍節度使),以此增強實力,對抗平盧鎮的威脅,同時確保江淮糧運通道的安全。唐德宗採納了這一建議。張建封在任十年間,成功將徐州打造成為當時著名的雄鎮,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泌的晚年與身後榮光
德宗曾與李泌一同探討過往被罷黜的諸位宰相,李泌在回應中巧妙地進諫,使唐德宗似乎有所領悟。不久之後,唐德宗加封李泌為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並命他修撰國史。然而,李泌認為“大學士”這一稱號自唐中宗時期開始,至唐玄宗時僅有張說曾擔任此職,因此他堅決推辭。唐德宗尊重其意願,允准他以學士的身份“知院事”。
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唐德宗深感哀痛,追贈他為太子太傅,並賜予豐厚的賻禮以示尊崇。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與歷代四十位功臣一同被列入歷代帝王廟的從祀之列,享受後世祭祀,彰顯了他卓越的功勳與不朽的功績,為後世所銘記與敬仰。李泌的生平與貢獻,如同璀璨星辰,永遠照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
李泌的卓越為政舉措
李泌在宮廷決策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他不僅在朝堂上輔佐皇帝,更在幕後運籌帷幄,精心策劃對外戰略,與諸位將領緊密配合,助力他們取得勝利,是唐代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政治智慧與才能
1. 協調皇室內部關係:在皇位繼承與權力分配的關鍵時刻,李泌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他力勸唐肅宗任命太子李豫為兵馬元帥,避免了因權力分割而引發的內部分裂。建寧王李倓遇害後,他又建議唐代宗追封其為帝,有效緩解了皇室內部的緊張氛圍,維護了政權的穩定。在唐玄宗與唐肅宗的父子關係上,李泌巧妙地透過奏章傳達雙方心意,促使玄宗安心返回長安,確保了皇權交接的平穩過渡。他的這些舉措,不僅協調了皇室成員之間的關係,更保障了國家政權的統一。
2. 勸君以寬,彰顯政治胸懷:李泌倡導以寬容之心治理國家,特別是在處理與李林甫相關的歷史恩怨時,他勸諫肅宗以大局為重,避免因個人情感影響國家穩定。同時,他在個人行為上也體現了這種寬容精神,擔任宰相時明確表示不以私仇對待政敵,展現了一位政治家應有的廣闊胸襟。
3. 反對妥協,堅守原則立場:面對內亂與外患的雙重壓力,李泌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妥協。在李懷光叛亂和吐蕃索要領土的問題上,他以堅定的立場和明確的理由,說服德宗堅持平叛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有效扞衛了朝廷的尊嚴和國家的